2013年的云盤補貼大戰火熱似乎還歷歷在目,3年后的今天,市場卻已經開始在討論“個人云儲存會不會死”這個話題。云盤生死簿上(見下方列表),曾經盛極一時的品牌陸續倒下,整個市場只剩下了為數不多的幾個“玩家”…如果它們還玩得起來的話…
云盤生死簿
2016年3 月,115網盤關停部分功能。
2016年3 月,阿里巴巴旗下的UC網盤公告稱UC 盤宣布將終止存儲服務。
2016年4 月 25 日,新浪微盤停止普通用戶存儲服務,所有用戶數據保留至當年6月 30 日。
2016年4 月 26 日,迅雷快盤(原金山快盤)停止個人用戶的存儲服務
2016年5 月 3 日,DBank 華為網盤停止用戶數據存儲分享服務。
2016年10月21日,360停止個人云盤服務,數據保留至2017年2月1日。
誰傷了我們的云盤?
仔細分析一下各家網盤的關停聲明,似乎不難找到一個表面的共因——盜版+涉黃。有很多用戶對這一點并不以為然,認為只要加強信息審核就能解決。但實際上信息審核是一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事情,審核者踩著的是一片個人隱私保護的灰色地帶,舉步維艱。
但往深了想,凈網行動每年都有,唯獨在今年帶來了云盤關停潮,其內里的原因遠不止涉黃與盜版那么簡單,而是企業審時度勢之后的“斷臂之舉”,背后是國內個人云儲存行業的模式之殤與盈利之痛。
就模式而言,國外云盤的推出與整個企業的戰略是密切結合的,例如google drive,最初配合chromebook推出,后來又發展整合了google docs的企業業務,最終集成了一整套的云辦公解決方案,這種戰略生存模式是云盤持續生存價值所在,使其不會被輕易割舍。反觀國內云儲存市場,各家蜂窩而上已經超越了對戰略布局的考量。到2013 年 9 月,國內云盤已經拉開了空間大戰的帷幕,金山網盤率先推出注冊免費送 100G 活動,360、百度云、騰訊微云隨即參加大戰,最終以 360 推出了 36T 免費空間,外加不設上限的空間獎勵為終止。雖然巨大成本的換來了海量的用戶,但CEO周鴻祎當時依然無不擔心地問,“那么多投入賺得回來嗎?”
周鴻祎當年的疑問也是現在絕大多數個人云存儲產品面臨的尷尬現狀,13年那輪補貼大戰,讓用戶被免費的大容量“喂飽”,企業卻發現自己的付出已經無人愿意買單,缺乏戰略性又沒有盈利可能的云盤自然成了企業棄之而后快的“雞肋”。
分類儲存:把雞蛋放進合適且不同的籃子里
在遲遲找不到盈利模式的陰影下,曾經憑借著網盤空間大戰被“喂飽”的用戶,如今卻不得不面臨被“遺棄”的命運。一則突如其來的關停通知,讓成千山萬的用戶數以TB計的資料不知何去何從。
但靠人不如靠己,與其期待出現一個永不關停的網盤,不如從改變自己的儲存習慣做起,簡而言之就是:分類存儲。
所謂分類存儲,就是說針對不同的文件,選擇不同的存儲產品進行存儲。
對于經常需要用到或復盤的信息,例如工作文檔等,建議存在云筆記這類可隨存隨讀的存儲產品中;比如有道云筆記,其3G的初始空間完全能夠滿足輕量級、文檔型儲存需求,以及對文檔進行編輯、修改的需求,且能夠一鍵分享至各個主流社交網站、平臺,方便用戶對資料的隨時調取和分享;
對于一些大文件或低頻使用信息,則可選擇保存在諸如百度云盤等大容量儲存產品中;
此外一些海量的影視劇、音樂等資料雖然可以放在云盤里,但其實這些資料在云端讀取并不十分方便,所以可以將這些資源存在移動硬盤里;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以后再遭遇此類網盤停服風險,一些好的儲存習慣也是必要的:
首先,資料也要及時“斷舍離”,對于一些一年以上都沒有翻看過,而且之后3年都不會翻看的資料,可以果斷舍棄了;
另外,要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和安全。最好選擇在同類產品中第一的產品,比如筆記類產品中,有道云筆記背靠網易十九年在安全領域的技術積累,采用三備份存儲技術,或者是網盤里的百度云,依托百度的體量和財力,也相對安全,且短時間內也不至于關停。
最后,即使云存儲發達的今天,也要養成備份的好習慣,對于重要的資料,至少要在兩處或三處以上的地方進行備份,以防止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