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瞭望》雜志第13期,一篇名為“信息化切忌重硬輕軟”的文章就提到:“信息化的投資很大,動輒幾千億元甚至上萬億元。但這只是硬件上的投入,而軟件的投入卻只占了很小的比重……”,而在2011年,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與我國的硬件制造業相比,軟件產業發展滯后,國內用戶忽視軟件價值和“重硬輕軟”的現象仍比較普遍……,政策落實不到位、產業結構需優化、自主創新不足、市場狹小、人才不足、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六大突出問題制約著軟件業的發展。
實際上,國內信息化建設重硬輕軟的現象早在2001年就已經被發現,可悲的是,十年過去了,這個現象依然存在。軟件產業的人才不足么?不然。我們看到,無數的軟件工程師、架構師、開發人員、測試人員充斥著人才市場。軟件對于信息化建設不重要么?胡說。如果沒有軟件系統,一切的硬件投資只能是一堆空耗電力的廢柴。
即便大家都認識到了軟件在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落實的時候,我們的眼睛依然集中在硬件的層面上。
從2006年到現在,云計算的呼聲越來越大,云計算的落地步伐越來越快,國內的信息化建設和發展在加速,但是,重硬輕軟的現象依然如影隨形。
云計算中心:跑馬圈地 重硬輕軟
2011年12月1日,51CTO原創文章:“云計算跑馬圈地 重硬輕軟泡沫閃現”中曾經提到過:“業內人士指出,曾探訪的一個云計算項目讓他們大為吃驚,這個項目投資數千萬元,但運營一段時間以來,用戶寥寥,每月收入僅夠支付一名前臺接待人員的工資……盲目的追隨云計算大潮,而沒有真正理解其本質含義,是目前諸多云計算項目的通病。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曾經表示,在他看來,目前國內對云計算的認識差異非常大,不少地方對云計算本質的把握并不到位。”
用戶對于云計算的不認可,云計算提供者對于云計算的認識差異,這些現象反映了云計算的體驗問題。然而對于云計算來說,用戶的體驗更多層面來自于軟件層面。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少的SaaS服務提供商在軟件層面所下的功夫反而更大,畢竟這些服務提供商是要依靠SaaS云吃飯的人。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地方云計算項目”能夠學習這些服務商對于軟件系統的鉆研精神,將云計算落于實處。
企業私有云:看重基礎平臺,忽視數據協同和運維工作
在企業用戶中,云計算重硬輕軟的現象也依然存在。多數用戶把目光聚焦在了私有云的底層硬件建設,卻忽視了私有云應該實現的數據互通共享。花了大量的資金采購了服務器,構建了虛擬化,實現了虛擬網絡,但是對于BPM等軟性的投入卻不夠重視。資深企業級IT媒體人,《網絡世界》總編張群英在微博中寫道:我們大部分的data center只重center本身的建設,比規模拼規格,但是data在其中產生了多少價值,卻鮮有人關注。我曾說中國很多數據中心只有center、沒有data。筆者對于張總的這個觀點表示高度贊同。
與此同時,企業對于私有云的建設過程非常重視,但是在將來對于私有云的運維方面卻沒有認真研究,雖然他們也很看重ITIL等理論,但是對于ITIL的落地,以及如何建設適應自身需求的ITIL卻沒有深入的考慮。而當運維工作沒有到位,云計算的效果能發揮多少,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十年過去了,為什么重硬輕軟的現象依然存在?政策落實不到位、產業結構需優化、自主創新不足,這些原因難道用十年的時間還無法解決么?關鍵還是在于用戶關鍵的改變以及整體政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落實。我們希望在下一個十年中,這個問題可以得到根本的解決,否則,我國的信息化行業無法從根本上為國家帶來利潤,更多的錢依然會流入外企,而國內的信息化建設的腳步卻依然步履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