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務市場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中帶來了信息行業的巨大變革。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預測了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第三次浪潮。這一變化對產業強調的是分布式、多樣性以及在此基礎上更高級的組織結構。托夫勒還指出“經濟上的成功取決于信息的質量及其瞬息即可獲得的能力”。這一點已經為大量信息企業的實踐所印證。
云服務市場的理解有待進一步厘清——IT服務能力是關鍵
云服務市場的發展使得信息行業外部性體現得更加充分,也就是說許多傳統行業通過云化改造形成了新的行業競爭優勢,信息服務提供商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垂直行業市場中,并通過在生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獲取新的價值。
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曾經指出:解決目前能源短缺問題的一個重要出路在于把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在能源開采、配送、利用上,從石油世紀的集中式變為智能化分散式,將全球的電網變成能源共享網絡。他所定義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能源和通信技術相結合而促成的最后一次工業革命,將會讓世界的商業模式和社會模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洞見在云服務逐步滲透到各個行業,逐漸形成新的IT架構范式的趨勢是相符合的。
然而,對云服務不同的理解和定位會導致資源的投入和市場拓展的方向產生巨大的差別。對于傳統的通信運營商而言,云或許只是一種更為高效的資源平臺。這樣指導思想之下的云業務拓展就會停留在簡單的資源建設、資源售賣、形成規模而降低建設邊際成本形成獲利這樣的模式。
這種思路也會導致運營商可能投入大量成本建設數據中心、機房等,但在云服務提供這樣的高價值環節缺少積累和知識的沉淀,這對云服務生意的理解模式是片面的。如果仔細觀察那些IT基因比較豐富的運營商(例如德國電信、AT&T、Verizon等)就能夠看到,它們其實對云服務提供的理解更加偏向IT架構配合業務模式的構建,而并不停留在簡單的資源售賣。因此,在云服務日益成為主流的當下,通過這些運營商的舉措來厘清云服務的概念,非常重要。
云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新的IT架構模型,它可以實現隨時隨地、便捷、隨需地從可配置計算資源共享池中獲取所需的資源(例如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及服務),資源能夠快速供應并釋放,使管理資源的工作量和與服務提供商的交互減小到最低限度。
云服務的本質是對IaaS、PaaS、SaaS、軟件開發商和企業客戶進行社會分工,讓每個企業都能夠專注于自己的領域,發揮所長。例如,很多對云服務沒有經驗的玩家,會給客戶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讓客戶誤認為“上云”之后無論是資源的投入、各個層次的高可用、業務的快速開發上線、資源的彈性管控、IT平臺的統一管理等困擾著CIO的問題,以及約束業務發展的難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非常危險的。
正如ISO網絡七層模型一樣,模型的分層并不意味著問題的消失和總體復雜度的降低,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將不同層次的復雜度實現了屏蔽,各個層次于是能夠集中力量實現更大的價值。
運營商的服務從通信服務逐漸轉向IT服務
運營商提供云服務是從“純管道”的方式開始的。也就是說,運營商和具備云服務基礎架構服務的提供者(包括Amazon、Google、微軟等企業)、云服務軟件產品提供商等進行合作,運營商提供管道,合作伙伴提供云平臺及平臺之上的各種服務。
在這種合作模式下,運營商基本不需要做特別大的業務調整,采用傳統的業務產品和流程即可快速切入市場。缺點在于因為運營商對云平臺完全沒有參與度和控制能力,會隨著云架構的部署喪失傳統層次結構中的戰略主導地位,長遠看來將會在信息服務中逐漸被邊緣化。
近年來,這種簡單建設——售賣資源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可以從Verizon的例子看到,部分運營商在云服務市場領域上的重心已經發生了變化:Verizon從2017年初開始向Equinix公司出售29個數據中心,即將出售的數據中心位于美國和拉丁美洲的15個城市,包括紐約、亞特蘭大、芝加哥、波哥大和圣保羅等。今年5月,Verizon宣布和IBM達成協議,將把自己的云和管理托管業務出售給IBM,同時和IBM在網絡和云業務方面展開多項合作。
由此可見,運營商的云服務提供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跳出了“純管道”和IaaS服務提供商的能力。
在傳統的IT系統架構中,應用和網絡是相對分離的。即使是一個包含廣域網絡連接的企業級應用,網絡的規劃也可以相對獨立。然而隨著云架構的成熟及應用推廣,網絡作為應用重要的服務體驗保障,整個架構的設計部署情況發生巨大的變化。大量應用在云端的部署對網絡的帶寬設計、靈活調整、與業務的緊密結合、支持豐富的網絡接入資源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云架構的變化使得原先內部流量變成了應用云中心和各個業務節點,甚至是處于移動環境的終端之間的流量。因此要想整個云架構運轉得好,云上應用需要緊密集成,并與云服務及相關的網絡服務配套。于是云、網、應用之間的相互驅動作用體現得更加明顯,運營商也在這樣的結合中覓得了更為寬廣的商業機會。
在這一方面,可以觀察一下德國電信解決方案單元T-Systems在云服務領域的積累和實踐。2016年,德國電信在CeBIT 2016上宣布正式發布開放電信云(Open Telekom Cloud),提供全套云服務,包括私有云、公有云以及軟件解決方案(可同企業現有IT基礎設施無縫集成),為歐洲企業提供各種基于客戶需求規模、按需付費、安全的云服務來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T-Systems推出的私有云產品“Dynamic Service”,通過IT資源的虛擬化實現給客戶提供動態服務。T-Systems提供資源池,獨立、自動地為眾多客戶的標準請求或文件需求提供服務。客戶則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享用這些IT資源服務。這樣的創新都是基于網絡的強大計算能力和數據中心,使得終端提供的應用邏輯和數據存取都在Web平臺上實現,從而極大降低對終端設備的計算能力要求。
服務提供過程中,T-Systems通過為不同規模的公司提供安全、端到端的云解決方案,從咨詢、實施、計費到客戶服務及維護積累了大量經驗。與此同時,T-Systems的合作伙伴生態圈也在不斷擴大,微軟、SAP、思科、Salesforce、VMWare、華為、Oracle、SugarCRM和Informatica等多家公司逐漸豐富和深化T-Systems的IT能力。
“物聯云”將成為運營商新的嘗試
為了進一步探索行業應用,形成更為專業的解決方案,T-Systems與SAP在云計算領域加深合作,并成為SAP認證的SAP HANA企業云運維服務供應商。T-Systems根據特定的SAP HANA平臺進行設施建設,為客戶提供大數據環境下的高性能商業應用程序,滿足云計算端到端的大數據服務需求。通過使用SAP HANA企業云,客戶無需購買T-Systems的解決方案和技術設施,只需使用建立在多樣化云平臺上的應用程序便可以輕松享受大數據服務。
基于長期在物聯網領域和行業應用領域的耕耘,德國電信吸引了大量硬件提供商、軟件開發商和IT服務商,在整個行業價值鏈中具備較強的影響力。結合自身在云服務提供方面的經驗,德國電信在物聯網領域內給自己定位為平臺的提供者和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在平臺提供者這一角色方面,德國電信通過能力開放的方式,為應用開發商、設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等合作伙伴提供良好的物聯網生態系統。在解決方案提供者方面,德國電信向用戶提供從硬件設備到系統解決方案、大數據處理分析等在內的整體解決方案。必要的話甚至可以提供相關聯的咨詢服務。鑒于德國電信具備強大的網絡能力、豐富的信息化產品設計實施能力,還具備垂直市場豐富的行業理解,在這一領域進行業務拓展也顯得非常得心應手。
2015年德國電信在CeBIT 2015上推出了物聯云平臺(cloud of things),希望為大中型企業的數字化戰略提供較低成本的云服務支撐。目標客戶可以使用新的“工業4.0”整體解決方案,包括硬件設備、SIM卡和數據流量套餐,通過德國電信的云服務接入這一平臺。
這一概念的提出,體現出這樣的布局思路:通過“云化”構建開放平臺,引入具有豐富行業經驗的合作伙伴共同提供快速服務的能力。通過項目和數據的積累逐步提升行業影響力,在此過程中不斷完善生態圈,成為具備豐富運營數據的云服務提供商。在此基礎上,形成與普通物聯網企業的競爭,歐洲物聯網產業雷達如圖所示。
打造云網融合中的“智能管道”業務
在數據日趨豐富積累和云服務逐漸成熟后,物聯網戰略的落地顯得更加現實。“物聯云”就是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所提出的重要概念。也就是說,也許在其他運營商還在考慮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互聯”時,德國電信已經通過運營數據的積累、數據模型的磨合以及云化架構的數據相關性分析,將生意的重心轉移向了具有大量數據的云端。
這樣的結構調整,能夠讓德國電信引導客戶將關注點集中到數據資源的整合、數據價值的挖掘、業務流程的優化和企業戰略達成等“非IT”話題上,客戶側的非IT人士——包括戰略制定和實施者、業務部門等更多介入到云服務的設計策劃和落地上。
在CXP2018年所做的歐洲物聯網產業評估報告中,德國電信DTAG T-Systems從能力、市場勢力的角度都接近于IBM、Accenture這些傳統的IT解決方案提供商(含咨詢和實施)。因此德國電信數年來打造的“物聯云”還是讓其具備了市場上具有影響力的地位、拓展市場所應具備的能力——這給致力于投身云服務市場的運營商提供了信心,更提供了發展的參考方向。
AT&T在云服務領域內的實踐也同樣體現了對這一市場發展的理解。德國電信在IT側的合作伙伴是SAP,相對應的,AT&T的合作伙伴是Oracle。2017年5月,Oracle宣布與AT&T達成云計算協議,并與Equinix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這一合作使得AT&T可以獲取Oracle云計算組合產品,數千臺AT&T服務器的內部數據遷移到Oracle云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和平臺即服務(PaaS)。該舉措旨在通過Oracle公有云平臺和AT&T AIC提供對這些數據的訪問,并為AT&T的企業用戶提供更多的云服務選擇。
與此同時,Oracle與Equinix之間的協議會大大促進大型企業使用Oracle的云平臺。使用Equinix數據中心的公司現在可以直接購買到連接Oracle云端的專用網絡,這些服務更快、更穩定、更安全——這正是典型的云網融合中的“智能管道”業務。
AT&T和Oracle的合作還不僅限于此,通過將Oracle網絡云服務FastConnect納入NetBond for Cloud生態系統,AT&T為企業用戶提供另一種云服務遷移的選擇。企業客戶將能夠使用NetBond for Cloud的安全和專用連接來管理和訪問其Oracle云服務。其訪問組件包括AT&T的MPLS虛擬專用網絡(VPN),其流量與其他NetBond客戶使用虛擬鏈路隔離。這樣的隔離期望能夠實現企業級的安全水平。
微服務和開源——新的IT趨勢給云服務帶來新內涵
既然我們將云服務理解成為一種新的IT架構服務,運營商持續跟進IT架構業務領域的發展,并嘗試從中覓得新的發展機會,就是合乎邏輯的一種選擇。AT&T在微服務、敏捷開發、開源等領域的一些嘗試,正體現了運營商期望能夠借助IT新趨勢給云服務賦予新的內涵。
在軟件化領域,AT&T的主要幾個布局包括:針對網絡云服務的ONAP操作系統項目(全球超過50個網絡和云運營商參與項目);針對虛擬網絡環境的白盒服務器的操作系統項目DANOS;針對邊緣計算的Akraino Edge Stack全軟件平臺以及和Tech Mahindra給Linux基金會托管的AI和機器學習平臺Acumos(在此平臺上可以實現微服務的拖拽組合)。
在這其中,值得關注的是AT&T在微服務方面的舉措。AT&T和Accenture(埃森哲)簽署了在微服務領域的合作協議,期望能夠通過合作給傳統的商業應用注入更多的靈活性。在合作的愿景中,客戶能夠利用基于軟件的應用訂購AT&T從光纖、安全、網絡到其他的各類商用產品。通過合作,AT&T和Accenture進一步落實敏捷開發和DevOps的思路,加速服務推出速度,節省支撐成本的同時改善客戶體驗。
2017年10月,AT&T借用IT架構中“微服務”的概念,推出相關針對商業客戶的以軟件為中心的服務平臺。微服務是一種架構概念,通過將功能分解到各個離散的服務中以實現對解決方案的解耦。采用一系列自治的服務實現組件來支撐系統運作,各組件有主控的數據和自治的邏輯。
在這種架構中,小的服務被開發成單一應用的形式,每個應用運行在單一的進程中。這些服務滿足某些需求,并使用自動化部署工具進行獨立發布。這些服務可以保持最低限制的集中式管理。通過該服務平臺,商業客戶可以利用事先抽象好支持某一功能的獨立服務(例如移動支付等)組合成為相應的應用。
微服務化是未來電信運營商IT支撐系統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為了能夠更快地響應目前大數據應用發展和業務快速部署迭代開發的必然方式。作為AT&T下一代網絡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微服務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7年AT&T已經部署了超過300項微服務。
在軟件開源方面,一些運營商很早就開始模仿互聯網企業應用商店的方式,探討通過開放網絡能力拓展自身應用的可行性。例如BT的Ribbit支持可通過Flex/Flash、REST和PHP編程環境、可訪問的語音Mashup平臺,用于為PSTN/VoIP/Web實現呼叫控制、消息傳遞、鑒權、路由和聯系人列表等功能的API;又例如Verizon通過聯合創新實驗室(JIL)提供開發商支持、SDK和測試計劃,以及Web 2.0 Widget的應用商店等。
在云架構逐步成為主流以后,運營商通過提供PaaS的方式實現能力平臺開放。這又包含了一些不同的模式:例如為開發者提供開發環境,開發者可以在平臺上進行開發、部署、調試;或是為開發人員提供一些基礎的服務能力,由開發人員在此基礎上進行客戶化或是二次開發形成應用等。
在微服務化、開源領域有了這樣的嘗試,相對缺乏IT基因和知識積累的運營商面臨巨大的挑戰。這需要對傳統開發流程和標準、研發測試環境、項目管理機制等做出改變和適應,與之相對應的相關團隊人員能力、考核機制、管理流程也有可能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這需要運營商跳出“舒適區”,打破“路徑依賴”,甚至通過多種手段來獲取新的能來,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