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各大網站都在盤點2018年不同圈子里大事兒。但大多行業波瀾不驚,有的甚至陷入了停滯,PC、手機行業都出現了一定的疲軟,高科技風向標的納指一路走跌。倒是,國內外云計算領域風景獨好,一年間確實發生了不少值得關注的大事兒。
國外,AWS重磅推出Inferentia進軍芯片領域,挑戰谷歌TPU;國內,華為推出智能芯片和全棧解決方案,云計算的競爭已經深入到了芯片級和深水區。BAT自從9月以來,紛紛調整架構突出云計算的重要性,云計算已經成為互聯網大佬的標配,國內的云計算的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
如果預測一下2019云計算領域的重要賽道和趨勢,我認為人工智能和混合云是兩大值得關注的領域,而5G將是影響云計算的重要變量。
【AI需求呈現井噴,人工智能將成云計算重要賽道】
人工智能的場景越來越多。人臉識別、人臉解鎖、智能語音助手,已經成為大多數手機的標配,智能手機成了真正的“無智能,不手機”;張學友演唱會上抓捕逃犯已經不是新聞,人臉識別技術已經成為安防領域的經典案例和場景,被廣泛應用于酒店入駐、企業打卡、小區安防甚至家庭安全。
IoT萬物互聯為人工智能爆發提供了可能,同時也創造了龐大的需求。一方面IoT產生了大量數據,信息富礦成為AI高精準度的保證;更多聯網設備的管理、運維往往需要更多的云計算服務,人工智能在工業、交通、醫療等場景的廣泛使用讓智能云的需求日益迫切。
2018年,智能云成了國內云計算的最大亮點。很多云計算選手青睞于開放智能云平臺,意圖單點突破切入智能云市場,而華為在智能云領域動作頻頻,他們走得更遠、扎得更深,格局也更大。
2018年10月,華為在上海世博展覽館召開華為全聯接大會,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發布了華為的AI戰略和全棧解決方案,總結一句話:云、管、端各層面發力AI。
兩顆AI芯片無疑這次大會上的最大看點:華為自研的云端AI芯片昇騰系列,基于達芬奇架構的華為昇騰910和華為昇騰310。昇騰910是目前單芯片計算密度最大的芯片,計算力遠超谷歌及英偉達,而昇騰310芯片的最大功耗僅8W,是極致高效計算低功耗AI芯片。
如果說,AI芯片是單點突破,那么基于AI芯片推出整套軟硬件開發者框架,則更像是全線出擊。這套框架不但打通軟硬件,而且貫穿從低底層算法到應用、從訓練到部署,從云端到終端,構建了全棧、全場景的解決方案與開發平臺。
人工智能需求呈現井噴之勢,隨之而來的是,智能云新場景的全面爆發。云計算是個成熟的行業,但與AI結合的智能云卻是嶄新的市場,它是云計算領域的全新賽道。真正All in AI的選手,會在智能云的各個環節全面布局。
2018年,華為云的發展戰略已經覆蓋基礎研究、全棧全場景方案、人才和開放生態、以及內部效率提升。講真,他們無疑是智能云賽道的領跑者。
【妄論馬太效應為時過早,混合云將成新機遇】
云計算作為發展十余年的行業,TOP5的品牌都是全球知名跨國企業,后來進入的玩家要面臨技術的壁壘、品牌慣性,很多人擔心云計算行業會不會呈現強者恒大的馬太效應,云計算市場是否會被大佬長期把持。而事實上,混合云正在成為華為云等智能云選手的機遇。
投資業的真諦是“永遠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IT運維亦然。云計算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滿足企業的彈性需求以及高性價比,而混合云組合和多云架構將這一優勢發揮到極致。
單云模式部署簡單,卻存在不小風險。擁有海量用戶的服務宕機,往往對企業帶來極大的負面結果。單云模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往往難以得到可靠保障;IoT領域,電子商務企業的宕機帶來的損失更是巨大。高可靠性,往往需要多重保險。
更多的選手入場,讓人們對于云計算的選項更多,組合方式更為靈活,議價能力和性價比也更高,可靠性增強,宕機的風險也被有效化解。多云架構成為企業面臨云計算大佬們最優選擇。
多云架構的安全性可靠性、容災性要明顯高于單云模式。很多人都擁有兩個以上的郵箱,一個主郵箱,其他的作為備用郵箱。大多數人不會用同一家的郵箱作為備份郵箱,這種備份的意義不大。同樣,多云架構也具有天然的容災性和可靠性。
這也就不難理解,越來越多互聯網企業采用多云架構,混合云成為很多企業選擇。比如新浪、美圖、小紅書和秒拍等企業都是多云服務商并存的架構。2017年,全球已有高達85%的大中型企業,采用“多云”戰略,選擇單一公有云的企業僅9%。
多云結構也正在改變云計算市場格局,后進入者憑借云基礎設施性能速度優勢、智能云場景積累、借助混合云構架和解決方案,不斷開拓云計算的新場景,也在不斷滲透進入云計算市場。
比如,在基因測序領域,對于計算量就有者超高要求。武漢一家名為未來組生物科技公司里,按照傳統方法部署,上萬個樣本測序項目需要數百萬核小時;而在借助華為云提供的高性能服務器之后,僅用了數萬核小時就完成任務,效率提升上百倍。
【5G紅利將至,云電腦改變整個IT格局】
每一次網絡革命,都催生了IT革命浪潮。互聯網與寬帶革命,刺激高性能電腦的需求持續旺盛,互聯網內容也從圖文時代進化到了影音游戲時代;同樣,智能手機過去十年的崛起,也離不開3G網絡的普及。
移動設備在過去幾年至少發生兩次大規模融合,一個是觸屏手機具有電腦的交互,讓手機成為移動的小電腦;另一個是同樣作為便攜設備的筆記本和平板之間的融合,微軟從軟件企業變身硬件廠商推出了surface系列,對標的恰恰是蘋果公司推出的iPad。從性能、交互方式上看,筆記本和平板的邊界已經越來越模糊。
2019年,5G將成為網絡進化進程中新的關鍵節點,下一次的融合發生在手機與電腦之間的深度融合。
(華為云電腦——手機上使用電腦操作系統的解決方案)
在硬件方面,手機的多核處理器,已經能夠輕松處理辦公、影音乃至游戲娛樂等各種應用,1T存儲、8G運存已經成為很多旗艦手機的標配,手機的配置絲毫不遜于電腦。而在軟件方面,5G環境下,可以讓手機變成云電腦,即便是一臺安卓手機上,也能夠運行微軟的Windows,手機變電腦已經不再是夢想。
華為最近就在多款手機上推出了云電腦黑科技,本質是把手機變成瘦客戶端。其原理并不復雜:通過5G網絡,將華為云桌面集成到了平板和手機終端,借助云端的桌面虛擬化技術,以及端側芯片集成的AI解碼功能,可以瞬間將手機變成電腦,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享受華為云端的各項云服務。
如果說觸屏的出現,是終端的交互革命,那么,伴隨5G推出的云電腦的出現,將是云端的架構革命。一旦廣泛使用,廣為用戶吐槽的三大系統iOS、Windows和安卓互不兼容狀況以及割裂體驗將不復存在。云電腦將是劃時代的革命,它所影響的不僅僅是To B的企業用戶,還將影響廣泛的To C端的消費者。可以預計,云電腦將改變整個IT行業的格局。
而受益于這一變化,華為云在2019年也很有可能借力開拓部分To C市場,成為最先享受5G紅利的業務。華為云能否成為下一個華為終端?我們拭目以待。
【智能云鐵人三項,華為云如何彎道超車】
智能云領域的競爭異常激烈,想要成為全球智能云賽道上的贏家,與成功的互聯網產品一樣,都需要鐵人三項能力:技術、產品和運營能力。技術是難活兒,產品是累活,運營是苦活。
華為云為自己設立了一個目標,要在三年內進入全球云計算五強和國內兩強.這對于群雄環侍的云計算市場,錯過云計算黃金時代、起步僅兩三年時間的華為云而言,相當有挑戰性目標,也是相當艱巨的任務。
實現這個目標,對于華為云而言應該是個大概率事件,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上面智能賽道的鐵人三項能力。
在技術方面,華為云擁有芯片級的研發能力,智能芯片計算性能和功耗直接對標谷歌和英偉達,而基于“達芬奇計劃”的全棧全場景框架,讓普惠AI成為完整閉環,則說明華為云是全能型技術選手。
在產品方面,華為云針對不同場景提供整套解決方案和框架。除了面向AI場景的昇騰910和310芯片,華為近期又推出了ARM架構的服務器產品,將產品種類進一步豐富。華為還針對不同場景的智能云需求,定制不同的解決方案,如針對智慧交通的TrafficGO,針對車聯網的iVehicle,以及針對工業和園區多種場景的解決方案。
而在運營方面,華為多年全球化經驗足以背書,已經擁有全球范圍的銷售網絡和快速部署能力,比如在南非,華為已經服務了20年。現在,華為云已經在東南亞、歐洲、拉美、非洲完成全球部署,在全球37個地區提供云服務。
憑借智能云的鐵人三項,華為云拿下了很多難得的大單。比如,有著“國社”之稱的新華社,對于新聞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權威性有著極高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他們使用的云服務要安全可靠、快速處理,還要在全球范圍內部署。華為云的高速、可靠性以及全球運營能力,以及一直堅守的三不原則(不碰數據、不做應用、不做股權投資),最終成為新華社海外云服務提供商。
【結束語】
很多人用七年作為衡量互聯網企業發展周期,這和一萬小時定律一樣,七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互聯網業務從萌芽發展到一家偉大的公司。
云計算在2005年提出,歷經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已經將近兩個互聯網周期。于是不少人認為,全球云計算格局已定,即便有新的玩家跳進來,也不會對現有格局帶來太多改變。
現在看,這種想法太過狹隘,他們或許沒有看到,人工智能等新生業務的崛起,他們正在成為改變云計算格局的新賽道。華為云錯過了云計算的最早的風口,卻迎來了智能云的新賽道。華為云在智能芯片、全棧架構以及豐富的智能場景中,以及5G技術深厚積淀中,已經找到了側翼殺入云計算市場的戰法。
互聯網永遠褒獎那些敢于創新的企業,在云計算市場,這點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