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已經主動擁抱信息技術,加速企業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化。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不管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面對的一個不可逃避的趨勢就是將云、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有效結合,未來在云端用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
在數字化轉型的熱潮下,云計算開始步入全新的2.0時代。越來越多的玩家爭相收割云計算紅利。除了BAT(百度、阿里、騰訊)及其他互聯網企業之外,傳統IT企業也紛紛向云計算轉型,就連圈外的房地產大佬萬達集團也高調殺入云計算。
“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其真正的關鍵技術就是云計算。云計算處于供應鏈的底層,提供數據的存儲,也提供技術的發展和需要。”近日在北京召開的2017中國信息技術主管大會上,亞馬遜AWS首席云計算企業顧問張俠十分肯定地說,“往后再看十年、二十年,云計算無疑還是最具顛覆性的技術,它的影響是最深、最廣的。”
近期,從密集的有關云計算會議中所傳遞出的信息以及廠商提出的各種“云化”策略上不難發現,云計算繼前期在社交、電商、游戲、視頻等領域的應用后,如今正朝著政務、金融、制造、醫療等縱深行業蔓延。
隨著云計算需求的變化,各大廠商的策略玩法也在改變,競爭格局也將隨之重構。那么,在云計算2.0時代,企業的云化之路又該如何走?
為何要深耕云計算?
云計算被稱為21世紀初期最具顛覆性的IT技術創新,是由亞馬遜在2006年首先提出的。該技術在過去十年間推動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相關應用的飛速發展。
據賽迪顧問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云計算市場整體規模達2797億元,同比增長41.7%,預計未來仍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
除了創新企業外,更多的傳統企業也開始使用云計算,到底這項技術能帶給企業怎樣的好處?在張俠看來,第一就是敏捷性和創新性,采用云計算的企業能夠快速地建立一個商業模式,并轉化成相對應的IT模式;第二是總體成本降低。
“公共云”的推出就大大節省了公司的成本支出,從模式上來看,“公共云”由第三方通過互聯網為用戶提供計算能力、數據庫存儲、應用程序和其他IT資源,用戶無須自建IT基礎設施,只要按需向第三方購買IT服務即可,因此很快獲得了初創公司的認可。
不僅如此,云計算還能夠自動收放,不需要計算容量,可以不用固定資產投入,直接按需使用、按使用量付費等等。
張俠表示,目前,云計算提供的服務幾乎覆蓋了所有與計算相關的內容,從物聯網到大數據,再到人工智能等。單亞馬遜一家就有90多類云平臺服務,比如計算服務、存儲服務、網絡服務、大數據服務、互聯網服務等。
但是,“在國內還有好多人把云計算混為一個計算機機房,企業只要有一點相關業務就打出云計算的旗號,其實這與真正的云計算相差還很遠。”張俠說,“云計算要求企業改變原有的行為方式,同樣也需要企業加速創新和響應的速度。”
華云集團解決方案北區總監吳迦德表示,數字化的進程一直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過程,而企業“上云”,最終目的就是實現業務流程的數字化轉型,努力從企業的業務流程中擠出每一滴價值,重新構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吳迦德看來,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首先是要實現行業內的應用云化,再到達數據的云化,接下來就是行業服務能力,再加上健全的平臺,打造一個生態圈,才能實施更為廣闊的數字化戰略。
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已經主動擁抱信息技術,也在重構技術體系與價值鏈體系,提高智能化服務的水平,打造異地研發設計、個性化定制,包括像精準供應鏈管理這樣的新方向,加速了企業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化。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一處處長李廣乾看來,打造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就要發展國家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當前,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超越了普通電商平臺的價值,它對于國家的戰略來說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云計算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李廣乾認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是一種新興的制造業系統,在這個系統里面,眾多的企業流通與服務等產品的生產過程,在實現數字化、信息化、智能的基礎上都被遷移到云平臺上實現遠程制造。
“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出現,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在國際產業分工當中,居于核心主導地位。”李廣乾表示,國外工業互聯網平臺在與國內企業開展相關合作的時候,必須將工業大數據和工業云中心部署在中國境內,統一規劃工業大數據和工業云中心的建設。因此,不僅要將工業云中心看作是政治任務,還要從關鍵基礎設施屬性上看待和管理。
此前,國務院發布《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表示,未來重點工作就是推動百萬企業上云。鼓勵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產業集聚區落地,推動地方政府通過財稅支持、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中小企業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實現大企業建平臺和中小企業用平臺雙向迭代,互促共進。
人工智能重新定義云計算
隨著大數據的指數級增長以及人工智能的突破性進展,被稱為“ABC”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有望成為未來發展關鍵,這種三位一體的能力也將決定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不管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面對的一個不可逃避的趨勢就是將云、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有效結合,未來在云端用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此前在2017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騰訊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如是說。
目前,無論是騰訊還是阿里,都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云服務,升級云服務能力。阿里巴巴就在內部啟動代號為“NASA”的計劃,面向未來20年儲備核心科技,其研發成果都將通過阿里云對外輸出,成為創新者的強大技術后盾。
張俠表示,在人工智能方面,亞馬遜也推出了三項新的服務。第一是圖像識別,可以識別照片里的物體和人的性別、年齡、表情等;第二是語音服務,可以把24種語言用47種人聲發音出來,直接提供語音的服務;第三項是Lex,通過它來聽音樂,包括控制家用電器,比如開燈、開咖啡壺等。
從全球來看,云服務市場由亞馬遜、微軟、谷歌和IBM領頭,在國內則由阿里云主導。那么,中小云服務商的機會又在哪兒呢?
對此,容聯云通訊創始人孫昌勛認為,中小型云服務商完全可以從某一細分市場著手,通過在產品、品牌、價格、服務上的差異化優勢,來贏得客戶,贏得市場,從而在某一個領域立足。
“對中小企業來說,憑借自身市場或技術優勢、在某一細分市場內深挖才是唯一的出路。另外,良好的運維服務也是中小云服務商成功的關鍵。”孫昌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