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與美國IBM公司合作,正式進入公有云業務;騰訊全面提速騰訊云的全球化布局;華為強力投資打造公有云平臺;百度正式將云計算服務定名為“百度云”……業內靠前的企業,不約而同看準云計算,風起“云”涌的新時代正式開啟。
什么是云計算?
云計算是將計算的任務發布在大量的計算機的資源池里,讓用戶可以根據所需來獲取計算力、存儲的空間以及信息上的服務,包括3種服務模式,分別是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有這么一個比喻,提供云計算服務的公司像自來水公司、電力公司或銀行;計算資源像水和電,隨時可獲取;而企業和個人的數據信息可以像銀行儲蓄一樣存在云計算的數據中心里。也就是說,“云”可以提供海量數據、提供存儲和超大規模計算,以云計算為基礎設施的應用已經滲透于各個領域,其可以作用于規模量最大的實時交易系統,可以讓人們免受交通擁堵,可以計算百億光年外的浩瀚宇宙等等。
目前,云計算產業已進入蓬勃發展期,2016年全球云計算服務市場規模高達2000多億美元,較2010年的683億元翻3番,年均增速20.7%。在我國,深圳、上海、杭州等地陸續創建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城市,推動云計算產業在數據中心、云操作系統、云服務平臺、云信息安全等多個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催生了華為云、百度云、阿里云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云計算服務商。然而,在產業快速成長的同時,核心技術掌控力不強、創新標準缺失、標準體系不完善且滯后、能耗浪費等問題,已經開始顯現。
在技術掌控力方面,我國云計算服務商主要利用國外的開源軟件平臺進行二次開發應用。雖然利用開源軟件在云操作系統、管理工具等方面實現了技術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但在開源社區的話語權還比較弱,缺乏核心技術,開源技術掌控力不足,存在知識產權風險。同時,國內企業間尚未形成開放合作的核心技術創新標準體系,導致研發重復投入和對國外開源技術的路徑依賴嚴重。
在標準體系方面,我國軟件企業、系統集成商、傳統互聯網數據中心(IDC)企業、互聯網企業都在積極向云服務商轉型,但因各自的技術架構、數據接口和應用模式存在差異,加大了多“云”間協同和整合的難度。同時,數據開放方面,各省市雖已根據自身業務需求建立開放數據目錄,但哪些數據應默認開放,哪些應授權開放,各省市尚無統一標準。
在資源利用方面,近年來,云計算數據中心重建設輕應用問題較突出。據工信部統計,目前全國數據中心數量超255個,設計容量超728萬臺。大部分數據中心資源部署分散,高能耗、高成本、低效率情況突出,無法滿足云計算應用及發展需要。例如,占市場份額60%以上的電信運營商的數據中心平均能耗效率(PUE)在2.2~3.0之間,未達到國際標準提出的1.1~1.5水平。
在“互聯網+”時代,云計算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橫向整合與縱向重塑浪潮的重要基礎設施,有鑒于以上3個方面,想要打造一個能滿足企業和行業特點的云環境,推動云計算的深層次應用,亟待“標準化+”保駕護航。
一是盡快編制產業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明確云計算發展路徑。圍繞開源技術、移動云技術、云基礎軟件等前沿核心技術內容,編制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云計算產業標準體系規劃和路線圖》,做好整體布局和頂層設計,通過標準先行推動云計算整合發展,強化技術攻關,提升在芯片、基礎軟件、高端存儲等領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最終實現自主技術國際標準化,擺脫對國外技術的路徑依賴。
二是應該制定統一的跨云數據標準,規范發展。依據《云計算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加快制定虛擬化、數據存儲和管理、平臺接口等方面的技術標準,研究制定云計算服務質量、互操作、服務遷移、大數據挖掘分析等相關服務標準規范,從根本上減少跨云運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明確政府、企業、個人在數據產生、收集、處理和使用方面的基本標準規范,使開放屬于社會公眾的數據信息資源有“標”可依。
三是推動綠色環保數據中心建設,提升能效水平。統籌規劃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建設布局標準,開展云計算能耗技術標準國內外比對,提升優化數據架構技術,加快在節能減排技術、數據中心高溫化技術、模塊化數據中心技術等能耗管理領域取得新突破。
云計算高速發展,安全防護是關鍵,標準化將更為有效地保障云計算的服務優勢,溯“標”而上,助力中國在云計算的藍海中,從原來的“追隨者”逐漸走向“并駕者”,最終變成“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