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時候把公共云和私有/混合云的辯論拋之腦后了嗎?就像Mac與PC,或開放與專有一樣,似乎技術上最大的爭議就是保質期,而且在云基礎架構上發生沖突的時間已經接近尾聲。
原因很簡單:在虛擬,抽象數據環境的時代,企業在資源配置方面不再局限于無奈的選擇。
正如InfoWorld的David Ththicum指出的那樣,公共云提供商正在推動人工智能和無服務器計算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但事實是本地基礎架構仍然提供獨特的功能,無法與第三方基礎設施匹配,無論多么先進,這超越了安全問題。而當涉及延遲,數據駐留,治理和單一供應商鎖定等因素時,有些人認為公共云更好。
采用云計算從來不是一種零和游戲。正如Nutanix公司的Sachin Chheda最近指出,IT主管不必擔心采用云計算是一種錯誤的選擇。現在的基礎設施被定義為服務,其結果是最重要的,而不在于技術。因此,新的開發過程不是為了部署公共云,私有云或混合云,而是要確定一個給定應用的要求,并編制適當的資源以獲得最佳的支持。有時,這將導致完全采用公共云,有時是完全采用私有云,有時是二者兼而有之。
如果單一的云架構可以是所有流程的一切,那么事情就會有所不同,但是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的。Datamation公司的Cynthia Harvey闡述了各種云計算模式的優缺點,特別是它們在敏捷性,可擴展性和成本方面的相對優點。簡而言之,雖然公共云在規模和性能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但私有云解決方案在可見性,控制和合規性等領域勝出。當然,通過諸如托管私有云和托管服務平臺之類的方法,可以通過多種方法解決這些差異。
事實上,在云計算中定義各種內部和外部資源配置的能力是簡單的公共云和私有云辯論變得模糊的主要原因之一。ZDnet的Conner Forrest指出,目前云計算共有五大類:公共云,私有云,托管的私有云,混合云,以及云服務,其中包括數據庫管理,災難恢復和其他即服務選項等功能。 IT主管不要專注于部署正確的基礎設施,而是更好地了解每個模型的復雜性,以及如何將其最佳地集成到基于服務的廣泛數據生態系統中。
目前公平地說,圍繞云計算的大多數討論仍然是基于數據,應用程序和基礎架構如何互動以支持各種企業流程的陳舊觀念。但隨著數字服務業的崛起,所有這一切都將被徹底顛覆。隨著大數據,物聯網,自主計算,微服務以及其他一些開發項目的應用,成功的關鍵因素將在于性能。而且由于大多數企業將有能力自行確定如何提供最佳性能,企業潛在的基礎設施周圍的問題將變得越來越切實,類似于其電力供應或采用什么樣的水泥來建設等。
無論如何,這是現代IT時代最重要的發展階段,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云計算,并有能力將工作負載動態地轉移到任何給定時間最佳的資源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