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為,現在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由于計算機等科學手段的發達,完全可以利用云計算等方法來實現供需平衡,重新恢復計劃經濟。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在現有的物質條件和人的覺悟程度都沒能達到計劃經濟所要求的高度,不能重走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的老路。
馬克思研究和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指明了社會主義經濟代替資本主義經濟的必然趨勢,并且闡述了社會主義經濟的一般特征和基本規律。但是,馬克思沒有親身經歷社會主義社會,更沒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經驗。這就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來發展和創新馬克思的經濟理論。
我想以多年從教政治經濟學的經驗為基礎,結合現實經濟領域的實踐,談談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創新的一點感受。
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角度,怎么理解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無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馬克思在《資本論》的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們……不僅苦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于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我認為,“苦于……發展”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給勞動者帶來的苦難;而“苦于……不發展”是指解放勞動者的生產力還不夠發達。在這里,馬克思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矛盾運動,以及基本經濟規律的具體表現。如果放在今天來看,馬克思這句“苦于……發展”,是否是指生產關系的公有化程度過高,會束縛和阻礙生產力發展;而“苦于……不發展”則是指鞏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所需的生產力還不夠發達。
歷史經驗表明,我們既經歷了“一大、二公、三純”的公有制生產關系所造成的經濟困難,也感受到了發展生產力對鞏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決定性作用。可見,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基本經濟規律,仍然是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制度鞏固的根本動力。因此,我們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不能動搖,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改革和調整,要以發展生產力為出發點和歸屬點,這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代表全體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
接下來我們看所有制問題,尤其當前頗引人關注的混合所有制問題。如果以基本生產資料的數量為標準,特別是以用于生產的土地和固定資產的數量來衡量,那么我們必須承認,今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并沒有發生改變和動搖。其實,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經濟和非公經濟并不是完全對立和彼此消長的,而是能夠同時壯大和協調發展的。有些人認為,現在非公經濟的規模已經過大,只有通過限制和削弱非公經濟,才能使公有經濟得到發展和壯大。我認為,這樣的認識有片面性。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地發展公有經濟和毫不動搖地發展非公有經濟。他們不僅不是完全對立和彼此消長的,而是可以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和有機結合的。事實上,公有經濟只有在與非公經濟的平等競爭中才能真正發展和壯大起來。
在這種認識基礎上,我們可以談談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問題。從現實看,國有企業要做大、做強、做優,不僅需要吸收非公資本來擴大投資規模,也需要非公企業來完成相應的配套任務。非公經濟同樣需要適應政府宏觀調控和結構調整的要求,參與公有企業的平等競爭和分享政府的優惠政策。因此,不論是國有、集體、私營和外資企業,都可以通過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形成混合所有制經濟,都需要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混合所有制企業成為貫徹落實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途徑和實現形式。可見,混合所有制經濟和基本經濟制度一樣,都是對馬克思關于公有制理論的堅持、發展和創新。
收入分配,是當前大家都比較關心的話題。馬克思認為,“分配關系……是生產關系的反面”,二者不僅是統一的,而且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在現實中,人們常常把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分割開來,甚至對立起來,這是十分錯誤的。他們認為,按勞分配是符合勞動價值論的,因為價值是勞動創造的;而按要素分配是違反勞動價值論的,因為非勞動要素不能創造價值。其實,這樣的觀點是不符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因為商品的價值是勞動創造的,而商品的使用價值則是所有要素共同創造的。由于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因此勞動創造的價值不能全部用于按勞分配,必須留出一部分用于按其他要素分配,否則再生產就不能維持。說到底,勞動也是生產要素,按勞分配是特殊的按要素分配,二者是完全統一的,都必須符合勞動價值論和實現再生產的需要。
在現實中,由于按勞分配沒有找到好的途徑和方法,特別是作為分配尺度的勞動,難以確定統一的標準,容易導致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發展和創新馬克思的按勞分配理論,并在實踐中探索按勞分配的有效形式。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以后,雖然勞動者已經成為企業的主人,但是并沒有改變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前提條件,勞動者還必須向公有企業出賣勞動力。因此,以決定勞動力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為標準來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既符合價值規律和價值增殖規律,又符合資金積累規律和按勞分配規律,因而不僅是對馬克思分配理論的創新,而且在實踐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在按要素分配中,由于各種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對它們的評價標準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容易出現收入差距過大,甚至導致兩極分化。因此,必須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為指導,正確評價生產要素在創造財富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確定它們應該得到的勞動價值即要素報酬。從國民收入的總體來講,目前要解決“兩個偏低”的問題:一是居民總體收入偏低,表現為居民收入增長常常低于經濟增長,以及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二是勞動報酬的比重偏低,核心是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失衡,產生了資本利潤擠占勞動報酬的傾向。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在實踐中發展和創新馬克思的分配理論來加以解決。
最后,關于市場經濟的屬性問題。現在有一些人很是擔心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擔心這是否會改變社會主義經濟的性質,重回資本主義的老路?其實,市場經濟的本源是滿足需要、勞動平等和發展生產力,因此它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從歷史發展的辯證過程來看,小市場經濟過渡到資本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的變異,而資本主義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的本源在更高層面上的復歸。現實表明,市場經濟成為實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重要途徑和可靠方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利于加快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發展。
當然,市場經濟本身也是有缺陷的,但是市場經濟的缺陷不是來源于它的本質要求,而是產生于它的運動形式。由于市場經濟是用物與物的交換形式掩蓋人與人的生產關系,在經濟體制不完善的條件下,會導致市場調節的種種弊端。其中包括:生產無政府導致的供求失衡和經濟危機,盲目追求利潤導致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以及商品拜物教導致的權錢交易和腐敗現象等。
因此,還必須加強計劃指導和宏觀調控,來預防、限制和克服市場調節可能產生的缺陷和弊端。這里要強調的是,加強計劃指導不等于恢復計劃經濟,加強宏觀調控不等于否定市場調節的作用。有些人認為,現在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由于計算機等科學手段的發達,完全可以利用云計算等方法來實現供需平衡,重新恢復計劃經濟。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在現有的物質條件和人的覺悟程度都沒能達到計劃經濟所要求的高度,不能重走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