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被中國屏蔽的外國科技公司,Google、Facebook和Twitter一定榜上有名。事實上,只有Facebook和Twitter確實被中國屏蔽,而Google由于不愿遵從中國審查規定選擇自動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外國科技公司在中國都暢通無阻,比如eBay、Amazon、Viadeo、Apple和Samsung都進入了中國市場,并與中國本地公司擼起袖子大干了一番。
十幾年前,相較于阿里巴巴,EBay稍遜一籌。2004年,Amazon通過收購卓越網進入中國市場,但是始終無法像在美國市場那樣獨占鰲頭。2015年,由于LinkedIn的介入,法國職場社交網絡Viadeo失去了市場主導地位。
反觀Apple和Samsung,盡管中國同行帶來的競爭危機感日益增強,卻也難以撼動它們在中國市場的地位。最近優步中國和滴滴達成互惠協議,不過有人認為這只不過是Uber被迫將中國市場拱手讓給滴滴而已。
這些案例都指向了一個關鍵問題:究竟外國科技公司是否可以打敗中國本土企業?
顯而易見,中國在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方面設定的規章制度比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更加嚴格。“防火長城”威力無窮,少有外國公司能夠跨越這道通往中國的屏障。但是這不妨礙它們嘗試,嘗試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最終這都會歸結到一個問題上,那就是公司的思維模式和經營理念需要調整。有些公司不愿意屈就別人的規則,就直接退出。有些公司類似Facebook想要進入市場,但卻遭到屏蔽,它們仍不放棄,繼續游說政府爭取成功。還有一些公司已經成功進入市場,但是到處束手束腳、沒法大放異彩,Amazon、Viadeo甚至Airbnb都是此類典型。
但是也有公司得償所愿,比如LinkedIn(至少現在如此)。它們于2014年進入中國市場,小心經營其中文網站Lingying(領英),不到兩年時間就獲得2000萬訂閱用戶。為什么它們能夠大獲成功?因為它們適應了中國的市場環境,它們不僅根據當地規則調整自己,還與當地公司紅杉中國和中國寬帶產業基金密切合作,熟悉中國市場。
LinkedIn還為LinkedIn中國選定了大中華區總裁,使公司掌握更多自主權,適應當地需求。它還與騰訊旗下的微信合作,用戶在使用微信的時候可以直接跳轉頁面,登陸中國商圈社交應用赤兔,公司還計劃推出新聞閱讀應用Pulse的中國版。
另一個例子是Evernote,它也是通過本土化獲得成功的。這些外國公司不僅招納當地賢才,還利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體實行本土化營銷策略。在2012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它們做了詳盡的市場調查,意圖解決中國消費者的兩大痛點:安全性和私密性。最后它們還確定了朗朗上口的中文名字“印象筆記”。這個戰略卓有成效,在推出后的一年內它就獲得400萬中國用戶,2015年該用戶數飆升至1700萬。
有人說由于外國科技公司被中國市場屏蔽,良莠不齊的跟風者紛紛流進市場,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微信就是此類典型。盡管最初受到Kik啟發,并且與WhatsApp有相似之處,但是它已經從簡單的聊天工具升級為國人生活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信用戶現在將自己的銀行卡綁定到微信支付,并通過微信進行網上購物付款、轉賬、買電影票、打的、交付水電費等等。事實上,它的功能還有很多,足以體現微信的經營模式十分強大,遠遠超過WhatsApp之類的普通聊天應用。
當然,十五年來中國的科技市場日漸強盛。十多年前,當阿里巴巴與eBay競爭的時候,中國的科技市場非常落后。阿里巴巴本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量,采取游擊戰術擊敗強勢的外國競爭對手。今天,市場的游戲規則和在內的玩家背景都更為復雜,他們的經營手段比以往更加細致。
要想“贏”,國外的科技公司需要適應中國的背景,牢牢抓住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采用本土的領導班子至關重要,由總部授權,當地領導班子去執行。部分人或許的確遭到市場屏蔽或者不受歡迎,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機會遍地都是。在中國成功實在不易,但是這對誰來說都一樣,無關國籍。如果不遵守規則、不學習和適應的話,要取得成功簡直是天方夜譚。
LinkedIn中國的赤兔正在努力營造市場牽引力。Evernote盡管初嘗甜頭,但是要在中國獲得長足發展似乎還需經歷一些挑戰。事實上,很難界定哪些為中國企業,因為阿里巴巴和騰訊最大的股東都不是中國人,而LinkedIn中國和優步中國的主要股東卻都來自中國。
隨著中國科技行業的蒸蒸日上,企業將會擁有更多發展的機會。誰與爭鋒將不會受到“被屏蔽”的牽制,擁有正確思維、能夠適應中國市場游戲規則的公司才是最終大贏家。從這一方面來說,這將是公司領導力、經營能力和資金實力的綜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