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傳統企業的三個標志性企業萬科,新東方,美的的掌門人郁亮,俞敏洪,方紅波齊聚騰訊,在騰訊的“云+未來”峰會一起暢談云計算。這并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因為早在一年多以前,很多傳統企業,都集體患上了“互聯網焦慮癥”。在他們的心目中,互聯網是一個神秘的東西,會席卷一切。在他們的心目中,互聯網,就像《三體》小說中的那個神秘的三體世界。捉摸不透,但是擁有毀滅一切的力量,三體里面,有一句著名的話:“消滅你,與你無關”。難道真的與我們沒有關系嗎?在”云+未來“峰會,馬化騰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未來是傳統行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在云端用人工智能方式處理大數據”。從這個觀點里面,仿佛可以看到了“面壁者”所一直尋找的一把鑰匙。但是大佬們只是暢談了一些治愈“互聯網焦慮癥”的思路,但是并未給出具體的藥方。所以傳統企業上云,只是藥引,而非完整的藥方。
創造增量市場,而非改造現有流程
羅輯思維有一期節目叫“發現你的太平洋”。這期節目,表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是:別跟存量較勁,尋找增量,邊緣創新,發現新大陸。,很多傳統企業,當他們想通過上云來試圖擁抱新的業務模式時,會發現面臨非常大的困難。這些困難,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原有的IT架構,很難向云端遷移
·找不到合適的人,去做這樣的遷移
·原有的IT管理和維護人員,無法理解云端的業務模式
·原有的數據格式,無法適配云的模式
曾經和一個銀行業的朋友談到金融業務上云的問題。當時他給出的結論是不要指望傳統的大銀行能夠將業務搬遷到云上面。因為銀行的這些系統,都是好多年累積建設起來的。所有的業務軟件,數據,都是以傳統的方式去設計的。沒有人能夠遷移的了。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很多銀行開始試水一些新興的互聯網業務。云其實是可以驅動業務創新的。譬如,有些銀行會定期做理財產品的限量搶購,做會員的運營,做小額支付,做遠程開戶。這些業務,都是銀行業務最佳云上實踐。
除了用于新的業務模式以外,云還可以用于流程的創新,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去年回老家,和農村信用社的朋友聊到征信的問題。在農村在貸款,其實非常困難,因為很多農民沒有任何的征信記錄。通常都要配備很多信貸員,去農民家里現場勘測。如果一筆貸款用途是購買生豬,甚至每個月都要去現場數,有多少頭豬。其實,現在已經有一些機構,基于云上面做了一點點非常簡單的創新。利用云上的音視頻能力,開發一個APP,讓貸款人實時直播一下現場場景,就可以不用信貸員親自走鄉串戶了。節省了寶貴的人力資源。這種方式,雖然沒有所謂的大數據征信那么高大上,但是確確實實是用技術手段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萬科的郁亮在演講中,提到了萬科開發了一個APP“住這兒”將業主和物業連接在了一起,這其實也是一種業務模式的創新。萬科上云,并不是將其復雜的OA的系統改造后搬上云端,而是利用云來創新新的業務模式。
頂級云計算戰略家Joe Weinman 在“云+未來”峰會里面降到,云的未來,不是一個成本中心,而是一個利潤中心,它能創新很多新的業務模式,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泰康人壽,之前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保險公司。由于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他們也嘗試一些新的業務模式,探索向互聯網去轉型。2015年春節的時候,他們率先嘗試了微信紅包的模式,吸引了超過5000萬的用戶,通過對這5000w的用戶運營,創造了平時30倍的業務量。其實,這背后是依靠了騰訊云超過300臺云主機,620GB的NoSQL高速緩存的支撐。如果是傳統的IT基礎設施下,是無法嘗試這樣的業務模式的。所以,既然傳統的架構無法變革,我們更多的是通過云,去尋找自己的“太平洋”。
建立和云業務相匹配的組織架構
在“互聯網焦慮癥”的影響下,很多傳統的企業,紛紛制定了互聯網化轉型的戰略。于是乎,一夜之間,很多企業,都有了自己的網上商城,有了自己的公眾號,有了自己的網站,開始去做紅包營銷,開始去做產品秒殺,開始去使用云計算。這的確是具有互聯網形態的新興業務。但是,實際運作這些業務的,可能還是公司的老的IT部門,通過老的一些組織,一些老的人員,加上一些項目外包,開始嘗試這些業務。傳統企業互聯網化,其實是分四個層次的:
·第一層:傳播互聯網化(公眾號,微博,微信,網站)
·第二層:營銷互聯網化(網上商城)
·第三層:業務流程互聯網化(互聯網融入到生產流程)
·第四層:組織架構互聯網(收購/控制新的創業公司)
從傳統企業互聯網化轉型的路徑來看,組織架構互聯網化是最后最后一塊拼圖,也是最難的一塊。IT系統云化,其實是業務流程互聯網化的底層基礎。IT部門+項目外包的模式,顯然無法適應這種轉型。技術領域有一個著名的“康威定律”,大概意思是:有什么樣的業務架構,就有什么樣的團隊組織架構,康威定律提出50多年了,一直在IT領域發揮的作用。云化轉型非常成功的企業,一般都是有一套和自己的業務模式相匹配的組織架構。一個銀行界的IT管理人員說過,銀行系統為什么無法向云端遷移,最難的并不在于系統架構,不在于數據格式,而在于,如果發生遷移,整個銀行的組織架構都會隨之調整。技術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但是人的問題,利益格局的問題,是更難解決的。
那什么樣的一種組織架構,才是與云業務匹配的架構呢?傳統的公司,最好不要讓自己的IT部門嘗試去轉變,因為思維模式是很難轉變的。最好的方式,是去投資或者控股一個新的創業團隊,讓其獨立去自由的發展。傳統的公司可以導入資源,但是業務架構,組織架構以新創公司的模式去發展。小團隊,敏捷開發,基于云去構建IT的體系,逐步將原有公司的數據導入過去,以一個點去帶動公司業務逐步朝云化去轉型。
大數據是果實,云化是種子,應該先播種
最近,大數據非常的火,很多人都認為,是傳統企業轉型的戰略支撐點。都希望通過大數據去實現自己企業向互聯網化的轉型。甚至很多企業,認為,云就是等于大數據。于是乎,主動的去收集各種的數據,然后希望從數據中尋找珠璣。但是,我想說的是,大數據,其實只是云化的果實,并不是種子。所有試圖把大數據作為一粒種子播種下去,希望收獲果實的,都是搞錯了邏輯。當企業真正嘗試更多的互聯網的模式,開始去接觸海量的用戶,并且內部實現了云化的轉型,才會產生并記錄更多的數據,才有能力收集和處理數據。這個時候,大數據才真正開始發揮出作用。才開始去正向的促進業務去增長,創造更多的利潤。并且大數據并不等于很多數據,而是很多維度的數據,只有當多個維度數據在一起了,才能起化學反應,產生真正的價值。
譬如,白酒行業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有的酒廠,嘗試互聯網化轉型,在天貓,京東去開旗艦店,去賣酒,但是這只是很初級的營銷互聯網化,并不是真正的互聯網化,也沒有實現企業的云化。只能分享流量,但是無法沉淀和累積數據。茅臺嘗試自建網上商城。可以累積一些消費數據,但是流量又是瓶頸。洋河,做了一件事情,利用微信二維碼實現了”一瓶一碼“,每一瓶酒,都有唯一的二維碼,微信掃碼后,可以鑒別真偽,可以領取紅包,還可以和更多的互聯網場景連接起來。實現了商品和人的連接。這是一種生產流程互聯網化,云化的必然結果。需要在生產流程,銷售流程通過云計算去聯通。但是正是由于這個結果,可以累積大量的數據,知道哪個用戶,在什么時間,打開喝了這瓶酒。這是以往所收集不到的數據,但是,可以產生巨大的價值。洋河的模式,并不是一開始有意去通過收集數據去驅動營銷,大數據只是在云化模式下自然結出的果實。
所以,傳統企業互聯網化轉型,請首先忘記大數據,大數據,僅僅是成熟后結出的果實,首先需要的是播種。
總結
企業上云,是傳統企業互聯網化的一劑藥引。但是真想治愈”互聯網焦慮癥“,還需要一個完整的藥方。從自己的增量市場出發,建立和云業務相匹配的組織架構,首先讓企業云化,自然后結出大數據的果實。最終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讓企業成功的實現互聯網化轉型。
2016年8月12日,騰訊“云+未來”峰會將走進蘇州,金雞湖旁IT盛宴,暢想云端數據未來。來自國內云計算和大數據領域頂級專家將和蘇州本地企業一起,探討大數據驅動下的企業云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