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6月中旬召開的“2016全球SDNFV技術大會”上,中國聯通帶來了自主研發的SDN網絡協同器CUBE-O和參與國際開源項目E-CORD的研究成果。這不僅是中國聯通在新技術領域的前沿探索,也是其踐行CUBE-Net創新型網絡的最有力說明。
自2015年9月發布新一代網絡架構CUBE-Net2.0白皮書后,中國聯通明確了面向云、端的雙中心解耦與集約型網絡架構,為此,中國聯通在SDN/NFV部署上的腳步逐漸加快。據悉在中國聯通集團網絡、技術等相關部門和省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在DCI、UTN、OTN、vCPE、vEPC、vBNG、vIMS、vRAN等多個領域已經實現了SDN/NFV的相關研究和創新實踐,并開展了大量現網試點工作。
“過去運營商建網都是純粹的啞管道,而新一代的網絡架構應該是圍繞云和端搭建的具備感知能力、智能增值服務以及具備一定計算和存儲能力的云網絡寬帶基礎設施,因此我們將新一代網絡CUBE-Net2.0的頂層架構定位于‘面向云端雙中心的解耦和集約型網絡架構’。”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唐雄燕在接受通信世界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
業務、支撐、網絡3方面支撐SDN/NFV演進
在今年4月13日的“中國SDN/NFV大會”上,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唐雄燕公布了中國聯通SDN/NFV演進策略,將包括業務、支撐、網絡三大方面。在業務方面,引入SDN/NFV實現業務創新、升級、集成;在支撐方面,引入SDN/NFV重點在OSS2.0、云網一體化方面持續發力;在網絡方面,DC化、云化、軟件化是引入SDN/NFV的重點環節。
據悉,中國聯通早在2013年就啟動了CUBE-Net1.0版本的研究計劃,希望通過調整節點布局和網絡結構,實現運營商的云服務轉型,而此次最新推出的CUBE-Net2.0版本則是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了SDN、NFV和云的技術理念,將“網絡即服務”的概念進一步擴展和外延。
事實上,對于電信網絡的轉型只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那就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但實現過程卻是一條漫長的螺旋式上升的演進路線。在中國聯通看來,如何提升服務能力和效率,可以率先從傳送網和承載網入手。原因在于,伴隨用戶規模和業務復雜度的逐漸上升,原本的業務承載和傳送側開始面臨巨大壓力,如何通過軟件定義和軟件控制的方式,構建一個高效、靈活的彈性管道,成為了解題的關鍵。
合力構建開源網絡,協同控制先行
要實現網絡側的軟件開放,開源是基本。在今年3月的ONS2016(全球開放網絡峰會)上,中國聯通攜手ONOS核心成員AT&T、Verizon、SKT、NTT等運營商以及開源研發機構ON.Lab,共同推出了開源網絡項目CORD(電信端局重構為數據中心),目前中國聯通正在牽頭面向企業客戶的CORD子項目E-CORD,利用SDN/NFV和云技術,打造云網協同的新型企業VPN和ICT服務,推動產業互聯網的發展。
中國聯通還公布了E-CORD網絡架構和后續研發試驗計劃,希望將來為企業客戶提供更加敏捷、便利、高效、開放的云網協同服務,并緊扣產業互聯網對網絡基礎設施的需求,從網絡連接視角切入具體業務場景,實現“企業—承載網—IDC/云”的端到端協同,并提供更加良好的用戶體驗。
不僅如此,據悉中國聯通自主研發的協同器Orchestrator(CUBE-O網絡協同器)已經能夠在多廠商設備和多層網絡環境下實現對接。該產品作為中國聯通聚焦企業專線業務、實現端到端業務開通和提升用戶感知的重要產品,未來就應用在城域綜合傳送網中。測試結果顯示,CUBE-O網絡協同器在與第三方APP和多個廠家的SDN控制器對接測試中,跨UTN廠家開通專線業務的時間可以縮短至1分鐘內。而在今年年初的測試中,CUBE-O協同器的南向接口也通過統一的信息模型,實現了與現網主要UTN廠家SDN控制器的北向接口對接,這在全球UTN(IPRAN)網絡中尚屬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