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已至年末,盤點今年的行業資訊,可以說是較為振奮人心的。國家互聯網+戰略中云計算作為重要支撐,克強總理也多次給云計算產業站臺, 國策定調,讓我們信心百倍。國內市場上阿里云等巨頭公有云日趨成熟,相繼進入大數據產業,云計算是基礎, 只有云計算IaaS層業務做實,上層的應用才能正常展開。同時在資本市場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全國涌現了多家云計算及其周邊產業的創業公司, 當然這其中也要感謝開源社區,降低了行業的準入門檻??偟脕碚f,形成了上有國家戰略、中有巨頭領銜開拓市場、下有中小創業公司勇于創新的整體局面。
上一段只是本文的引子,本文重點不是在宏觀層面高談闊論,而是要深挖一下真正去做實云計算業務的細節甚至是坑。這個看似很美好的產業, 當我真正身體力行去做的時候,它的確和我的思想產生了深度撞擊,思考甚至是反思勢在必行。
觀點一: 戰略上要全情投入 戰術上不要左顧右盼
很多云計算初創公司都會選擇OpenStack作為IaaS層的管理平臺,OpenStack作為一個開源社區確實給予了很大的便捷, 能讓我們很快擁有一個IaaS層的管理能力,但是開源社區順手帶給你的也有一種原罪誘惑,開源社區里面的東西太多了, 五花八門,能夠讓你腦洞大開,發散式的思維給予你很多產品的靈感。而這真的有必要么,當你去不斷的調研這些開源社區的子項目時, 你會發現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在處于迭代開發階段,初創公司很難有能力把這些項目產品化,而你卻在這些項目不斷的調研中浪費了巨量的時間, 這就是所謂的戰術上左顧右盼。而與之相對的戰略上要全情投入,初創公司的戰略并不一定清晰, 有時候需要那么一點孤注一擲,“拍腦袋”搏一個,然后去做,失敗了再來,這其實比左顧右盼的時間成本要低的多。
觀點二: 莫要被用戶牽著走
初創公司有了第一批客戶,肯定會對他們百般珍惜,有求必應。一把“客戶需求”的大刀架在研發團隊的脖子上,開發了很多新特性新功能。而我們需要真正冷靜地去想一想, 如果做私有云定制便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作為一個IaaS層平臺是否真正需要這些功能。無論是翻開成熟商業公司AWS還是開源 OpenStack社區的文檔, 我們都會找到一份 “user guide”的文檔,這證明我們的客戶需要有自服務能力。初創公司無法自己去挑選客戶, 教育用戶的自服務能力更是難上加難,但是如果真正要長久的維持業務,單靠運維人員的人海戰術是欲求不滿的,至少也應該去編寫一份適合自家云平臺業務的用戶手冊。
觀點三: 打通關鍵節點
無論公司的組織架構如何,云計算業務基本需要三塊職能。運營,站在第一線接受反饋來自用戶的需求;運維,生產環境的首要維護者, 是解決問題的一線人員;研發,不斷地根據用戶需求去升級和優化自家產品。 這三個點一定要打通,運營在接受用戶反饋問題時候,要能基本判斷哪些是用戶問題哪些是平臺問題, 而不是作為一個Switch去把所有信息一股腦轉發給運維,研發作為二線運維要對運維團隊有較好的支撐,運營和運維總結的產品需求要及時反饋給研發團隊。 真正能做到這些,需要這些團隊人員要經常在一起溝通,要充分了解自家的產品業務,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觀點四: 盡力去幫助客戶將應用“云化”
初創公司的客戶很少有受過完整的云計算思維熏陶,甚至可能還有非技術的。 部署一個應用就會只要一臺虛擬機,沒有負載均衡沒有HA。 最高端的技術也不可能保證這一臺虛擬機永久不宕機,最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引導用戶充分利用云計算的特性,增加快照備份,多實例負載均衡等手段, 去把業務“云化”,這樣才能真正享受到云計算帶來的特性,否則那只是單純一臺虛擬機。
最后
云計算的各家廠商無不在瘋狂地在擴張地盤,公有云沒有規模效應很難實現盈利, 做私有云的是否也是在賠本賺吆喝。這個行業很美好,美好到越來越多的公司涌入, 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在政績的指引下,開始興建數據中心,其所消耗的電力很快就會超過三峽的發電量,而真正跑起來的業務又有多少, 我們自認為引發的這場技術革命,真正為社會為普通民眾帶來了多少落地的實惠。整個行業需要沉下心來, 每家公司把業務做實落地并堅持到最后,共同培育市場教育客戶,才能帶來給行業帶來真正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