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云服務已經創造了一個平臺,使得企業對監控工具進行投資已經成為必須,克萊夫·隆巴頓說。
許多供應商都試圖通過簡單地把現有的產品組合成一個云就緒歸檔,來搭上云計算這一浪潮。
Quocirca公司所看到的這方面的例子早已經不勝枚舉,各種公司紛紛將其現有的應用程序托管到一款標準(或半虛擬化)的方式,并將其標記為“云”,只是因為應用程序能夠通過互聯網訪問。
根據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所制定的標準,真正的云服務必須滿足一系列基本的特點。它需要具備彈性,廣泛的網絡可訪問性,自助服務的能力,資源池,并提供測量服務。
Nist所規定的標準中,強調了構成云計算工作負載的一大重要事項。遷移到企業外部似乎看上去是云,但它不能提供IT交付模式所承諾的最佳的價值。
初創企業與大中型企業
如果我們來考察一下那些看似現代的,并且在打造綠色環保企業方面家喻戶曉的企業,他們一般都較之傳統企業采取了非常不同的IT方法。
出租車預訂應用程序服務商Uber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公司針對其企業資源規劃或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并沒有采用甲骨文或SAP的服務,而是整合了來自Twilio和Braintree的云服務,以創建一個更適合其業務需求的系統。
許多其他公司都采用了這一戰略,決定放棄建設自己的IT平臺,并基于業務敏捷性方面的原因,將其現有的功能與其他的云服務進行了整合。
然而,這是一種需要一個高度的監測以促使平臺發展的方法。如果缺乏這種高度的監測,這個系統可能無法正常工作,客戶也會拋棄公司。
云監控市場比較
那么,目前市場上都有哪些可用的管理這樣一個混合云的系統呢?
BMC自從2013年宣布私有化以來,已經更新了其TrueSight運營管理產品,該款產品提供了一個非常全面的監控和管理這些類型的工作負載的方式。
同時,CA Technologies公司,也擁有非常全面的產品組合,包括CA業務服務洞察、CA應用程序性能管理、CA應用程序綜合監控等。其產品組合系列非常強勢,不過,也是其最大的弱點。有了這樣一個廣泛的產品組合會使得其潛在的客戶難以了解自身真正需要從CA Technologies公司獲得什么。
IBM公司擁有其Tivoli產品組合,并通過于2013年收購的SoftLayer,獲得了其許多內置的監控和管理功能。
思科的云智能自動化是那些想要充分利用該網絡巨頭的云聚集模式的企業用戶們的一個選擇。這使得不同的(但基于OpenStack)云能夠實現互操作,并在它們之間管理工作負載。
戴爾在2013年收購了Enstratius,并由此成為了混合環境中管理工作負載市場的另一家有實力的供應商。
在決定將自己定位打造成一家云服務經紀公司之后,戴爾將其戴爾云管理器與其在2010年收購的Boomi,以及在2014年推出的StatSoft進行了整合。打造除了一款全新的智能云管理系統,充分理解不同的工作負載的各種需求。
存儲巨頭EMC收購了云平臺提供商Virtustream,并在其XStream中配備了先進的工作負載管理能力,得以進一步發揮強勁的功能。
惠普公司已經嘗試了各種云的方法,正在加強其投資組合Helion,以便提供混合云的工作負載管理功能。
然后還有一些小型的供應商,比如:Stratus Technologies公司、Accelerite、StackIQ、Flexiant和Novell,所有這些企業都在努力以便在混合云監控市場分得一杯羹。
其中一些供應商提供了一些差異性的產品。例如,StackIQ公司有一種方法,使用包裝和托盤提供“倉儲級”的工作負載管理,來管理配置。
做出正確的選擇
如此眾多的選擇顯然會讓一些企業通用戶陷入混亂,而如果一旦做出錯誤的選擇,對企業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相當可怕的。例如,可能不具備足夠的可用性,或供應商的服務可能不符合您企業的業務,使您的監控方案不接地氣。
因此,重要的是要了解您的公司正試圖做什么,要達到什么目標。來自現有的供應商(其也許是現有系統管理供應商或是您的公司的大部分私有基礎設施硬件供應商)的基本工具可能提供足夠的功能來幫助您處理日常的半自動化的工作負載管理。對于一些企業用戶來說,這可能是不夠的,因為第三方的云變得成熟和發生了變化。
其他某些企業可能需要動態的工作負載管理,這帶來了2種選擇。
其一是采用最基礎的工具這種“安全”的路線方式,然后在其之上添加額外的層,實現最佳的功能。這是可行的,但是,其也會導致某些問題,因為基礎產品或工具的演變與最佳的性能的互操作性方面會出現問題。
另一種選擇是選擇一家較小的,提供更多被認為是必需的,能夠與該公司現有管理平臺很好地集成的供應商。
這種方法被認為這是一種戰術投資,并能夠確保企業用戶能夠從系統中獲得充分的使用價值,使其遠遠超過許可證和執行的成本(如果其不是基于軟件即服務的產品)。
密切關注市場,如果您企業所選擇的供應商獲獎破產或是被您所不喜歡的供應商收購,執行B計劃,并取代您企業的不同系統
跨混合平臺有效的工作負載管理將變得相當重要。
那些依靠人工手動或半自動化系統的企業將在新的經濟狀態下疲于應付。而那些充分從新的IT平臺部署中獲得新功能的企業將會發現,IT平臺不僅是其業務的推動者,而不是對企業業務能力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