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云計算在國內進入蓬勃發展期,公有云在國內雖然沒有私有云的接受程度高,但在2014年,市場仍舊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勢頭,給業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調研機構統計, 2014年我國公共云服務收入大約為70億元,同比增長了47%。從增速上看,遠高于全球19%的平均增長水平。如此快的市場增速,足以說明14年國內公有云服務市場的紅火場面。
▲
造成如此火熱場面的原因,無疑在于國內公有云市場的逐步成熟,巨大的市場需求吸引了國際巨頭與國內廠商紛紛進入,共同爭搶國內公有云市場。
IT巨頭進入 狼真的來啦!
2013年,亞馬遜云服務正式進入國內市場,那時就有人大喊“狼來了!”。
2014年,以亞馬遜為首的國外云服務商紛紛落地中國市場,搶占了國內公有云市場份額,這次不得不說“狼真的來啦!”。
2014年3月,由世紀互聯運營的Windows Azure正式商用,使微軟成為第一個在中國提供IaaS與PaaS的國外公有云提供商。隨后的4月,微軟宣布Office 365正式落地中國,同樣也由世紀互聯負責運營。
不久后,世紀互聯又與另外一家IT巨頭合作將其的云產品落地中國,這就是IBM。2014年9月,由世紀互聯負責運營的IBM“CMS”企業云正式上線對外提供服務,并得到很高的市場認可度,同時IBM的跨時代PaaS平臺Bluemix也正式投入商用。
IBM想要布局云戰略可謂蓄謀已久,2013年,IBM收購 了云服務提供商SoftLayer,有業內人士當時評論此舉為IBM在謀求成為全球最大的云服務提供商的道路上, 又邁進了一大步。基于IBM全球統一標準的企業級云平臺“CMS (Cloud Managed Services云管理服務)企業云”在世紀互聯正式上線,也標志著,又一IT巨頭殺入國內公有云市場。
2015年,相信會有更多的國外廠商借力本土IDC落地中國,想必將會帶來另一撥不可避免的市場廝殺,我們拭目以待。
國內廠商群雄逐鹿爭搶激烈
國外廠商沒有落地進駐的空檔,給國內云廠商的發展留出了時間。
在偌大市場體量的吸引下,國內云服務商們紛紛使出看家本領爭搶公有云市場。他們其中不乏財大氣粗的互聯網電商、傳統的基礎運營商、以核心技術取勝的新銳企業還有包括從IDC業務轉型過來服務商,同時傳統的IT基礎架構提供商也開始開展公有云服務。
12月3日,雷軍高調宣布,金山制定了All In Cloud金山云戰略,并承諾在未來的三至五年,對All In Cloud金山云投入十億美元,全力發展云業務。而金山云未來3年將執行All In Cloud的戰略。這一重磅消息一出,標志著雷軍系的金山正式進入角逐國內公有云市場。
在這之前,互聯網巨頭BAT就已經紛紛涉水云服務,百度云、阿里云、騰訊云均在各自所熟知的領域表現不俗。其中涉足云服務較早的阿里云,背靠資本雄厚的阿里集團,在14年內頻頻出手,引領國內電商云的步伐。百度云在2014年中旬被發布,隨后也開始跟進宣傳力度,成為百度未來戰略關鍵核心之一。騰訊云也在14年正式商用,利用其在社交、游戲、電商等垂直領域的已有優勢,釋放其綜合云服務的能力。
華為,也在14年開始以云服務為基礎謀求轉型,據悉,華為云服務在14年開始實現盈利。華為依靠其國內雄厚的品牌影響力與技術實力,在國內公有云市場已經占領了一席之地。
另外,三大運營商、新銳的云服務商包括青云QingCloud 、Ucloud,和從IDC業務轉型到云服務商的華云數據等廠商,都在14年的公有云激戰中表現搶眼。
未來,構建健康的云生態圈
市場雖火熱,但仍是開端。
我們看到,國內公有云市場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云服務商的競爭大部分仍停留在IaaS層面,但大部分云服務商仍不具備提供整套云解決方案的能力,國家也需從監管層面加強力度,完善標準與規范的制定。
2015年1月底,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為創新企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同時也給公有云市場注入了活力。
展望2015,公有云市場將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又有哪些企業可以殺出重圍,爭得霸主地位,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隨著云服務產業鏈發展的日趨完善,云云合作與云生態的建立,將是云服務商發展的重點。隨著云生態系統的逐步建立,公有云服務市場也定將迎來更加良性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