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微信正式發布企業號。一直謀求爆發增長的企業級市場,終于迎來了一記強心劑。但對于產業鏈上大大小小的參與者而言,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總的來說,騰訊這次沒有“趕盡殺絕”,或許是搞不定,或許是懶的搞。總之微信放棄了自己開發企業微應用的想法。而是開放標準接口,容許各SaaS廠商接入自己的服務。“我搭平臺,你們唱戲”,應該是企業號未來的走勢。
現在問題來了:面對這次難得的變化,SaaS廠商應該如何去應對?到目前為止,在市場上看到了三種不同的方式:有人聞風而動,力求占得先機,管它產品好壞,先推出來再說。有人作壁上觀,置若罔聞。認為企業級之水深若此,復雜若彼,非微信所能為。還有人暗中蓄力,一面打磨產品,一面尋找合作伙伴,以求厚積薄發。
其實對長期耕耘在企業一線的SaaS廠商來說,企業號即是機會,也是風險。過去的業務和微信沒有交集,需要重新包裝推向市場,免不了付出高昂的成本。微信雖然坐擁數億用戶,津津誘人。但在此之前,無論騰訊還是阿里,在企業級市場都沒少發力,但收效甚微。誰又能保證這次一定成功?
反觀兩年內如雨后春筍般瘋長的微信第三方營銷公司,則更加敏感。有人戲言:在軟件園樓下喊一嗓子“找微信營銷”,會有上百個腦袋探出來接話。由于技術門檻低、產品同質化,致使競爭急速加劇。他們當中,后來者已倍感時艱。有先發優勢的,也迫切希望找到新的、有強粘性的增長點,企業號無疑是天賜良機。但企業級應用的開發門檻又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如此一來,在微信的推動下,一向不依賴渠道的SaaS廠商為了搶奪市場資源。極有可能退回“生產者”的角色,為微信營銷公司提供服務,由后者將其推向市場。或許這老套的打法讓雙方都不情愿,卻是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方式。
羅馬就在前方,似乎條條是路。但這是一場帶有馬太效應的追逐游戲,兵貴神速。誰先占得制高點,對手的機會將會大減。就在筆者做完這篇小文的同時,看到朋友圈上“iWorker聯手微俱聚共推微信企業號”的消息。我想這或許只是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