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華爾街日報》今天發表評論文章稱,當越來越多物體變得“智能”,能感受周圍環境或能聯網及接收遠程指令,不夠快的網絡速度使得云計算也無法滿足海量的數據存儲、傳輸和處理需求。此時一些科技公司提出了全新“霧計算”概念。和“云”由服務器驅動不同,“霧計算”由大家身邊分散的家用電器、汽車、路燈等計算機驅動。也許很多企業計算的未來仍在“云”中,但霧計算才是引導未來計算變革的真正力量。
全文如下:
物聯網加深云計算“困境”
很多人是云計算變革力量的“信徒”。智能手機也許會不斷探索和尋求數據,但如果沒有云,智能手機就沒有意義。那些不設法將自己的數據和軟件推廣至數據中心的企業業務,終會被其競爭者擊敗。
支持云計算的人說,總有一天所有計算都將在云端進行,事實上不少云計算相關公司總會有意無意地向用戶傳遞這種觀點。
但事實上,將數據導入云端和從云端獲取數據,比多數工程師或工程經理想象的都要難。
問題出在帶寬上。如果一家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并想辦法存儲讓人頭痛的海量數據,只要通過高速線路來回傳輸數據即可。
但在現代世界,“連接性”越來越強,且無處不在。大家需要從各種不同的移動設備上獲取數據,但說實話用來傳輸數據的帶寬很慢。任何需要傳送數據到移動設備的業務,無論是針對消費者的航空訂票系統,還是針對移動銷售隊伍的企業數據系統,都需應付無線網絡的局限性?!妒澜缃洕搲罚╓orld Economic Forum)稱,美國人的平均帶寬在全球排第35。
這就是為什么移動應用程序會成為互聯網,至少是智能手機上最常用東西的原因:其中一部分數據和處理能力有設備完成和提供。
隨著人類對“云”依賴程度的加深,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物體變得“智能”,或能感受到周圍的環境,或能連接到互聯網甚至遠程接收命令。從噴氣發動機到冰箱,所有一切物體均被施以無線網連接,這就是所謂的“物聯網”。
3G和4G蜂窩網絡根本不夠快,無法以生成數據的速度再將數據從設備傳送到云上。當家庭里、辦公室里的所有設備均加入“聯網”行列,情況只有更糟糕。
新解決方案:霧計算
幸運的是新的解決方案誕生了。大家開始停止專注于云,思考如何讓設備自身或“中間設備”(互聯網和設備的媒介)來存儲和處理“物聯網”生成的海量數據。
思科的營銷人員為這種解決方案起了個十分特別名字:霧計算。
和“云計算”一樣,“霧計算”最初只是個營銷術語,后來成新技術的代名詞。從表面來理解,“云計算”像是漂浮在天空中某個遙遠地方而又抽象化的東西。“霧計算”不同,它更貼近“地面”,是發生在大家身邊的計算。
“霧計算”不是由強大的服務器構成,而是由那些相對較弱和分散的計算機,例如家用電器、工廠、汽車、路燈等構成。
思科公司銷售路由器。大家都知道,除了存儲,路由器也許是科技行業最不“性感”的業務。為了讓自家路由器更有吸引力,并在中國競爭對手擾亂其收入來源前將路由器銷往新市場,思科打算把路由器做成數據采集中心,路由器自己就能決定該對收集來的數據執行怎樣的操作。
在思科的想象里,智能路由器永遠不會與“云”對話,除非這些路由器要充當“神經中樞”來負載軌道車輛。
IBM也有類似舉措,該公司希望能將計算推向“邊緣”。IBM高管保羅·布羅迪(Paul Brody)說,該公司計劃將傳統的基于云的互聯網“趕走”。(所謂“邊緣運算”指的是網絡的邊緣,即互聯網結束、現實世界開始的邊陲地帶。數據中心處于網絡“中心”,PC、手機、網絡監控攝像頭處于“邊緣”)。
“霧”的由來
從物理角度來說,云由服務器驅動。而在IBM的研究項目里,“霧”由大家身邊已存在的電腦驅動。從某個層面上來說,舉個例子,“霧計算”需要智能設備互相發送軟件升級,而不是通過“云”。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霧”與“云”成了直接競爭對手。
歸根結底,“霧”計算的誕生是因為數據太多,而這才剛剛開始。飛機是最好的例子,一架波音747的幾乎所有組件都能聯網,它們會記錄并連續發送有關飛機狀態的數據流。通用電氣稱,飛機單程飛行一次將產生0.5TB的數據。
飛機的廉價傳感器也產生大量“大”數據,這些數據作用驚人。例如所謂預測分析讓通用能夠知道噴氣發動機的哪一個部分可能需要維修。
為什么谷歌和Facebook都在尋求能提供互聯網連接的新解決方案?通過熱氣球和無人駕駛飛機?那是因為無線運營商在這一方面沒有作為。
當然,很多企業計算的未來仍在“云”中。但未來真正的計算變革將發生在大家身邊,在“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