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企業CIO經歷過多次企業級IT主導技術的變遷,但云計算和大數據浪潮的襲來,依舊讓見多識廣的CIO頗感措手不及。這不僅因為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復雜性,也因為市場參與的廠商基于各自的優勢和利益進行的宣傳使CIO滿頭霧水,還因為云計算和大數據不菲的投資。多種因素交織,使得不少CIO謹慎行事,進而延誤了企業在云平臺上的業務創新。
關注性能、關愛綠色、關心用戶成為4月10日、11日舉辦的“國際云計算咨詢委員會 2014年中國(南京)研討會”的熱點。
創新引領
根據IDC報告,由于物聯網對在線商務和在線消費的強勁推動,過去兩年全球網絡產生的數據量達到2.8ZB(1024字節),而且以每兩年翻番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將達到40ZB。
唯有技術創新,才能應對大數據和云計算帶來的嚴峻挑戰。
中國云無疑是應對這一挑戰的國家級云計算科技工程。據中科院院士梅宏介紹,中國云將構建支撐大規模數據處理能力的國際領先技術平臺,它將解決核心關鍵技術缺失與缺乏開放的應用平臺支撐技術兩大核心問題。中國云將聚焦億級公眾普惠服務應用、區域公眾社會服務應用和新一代互聯網應用,同時將在云計算技術體系、重大裝備、核心軟件和平臺支撐技術方面產生成果。在實施過程中,中國云注重從單項技術到系統集成技術的轉變,從技術驅動到目標驅動的轉變,從服務于產業形態到未來現代服務業的轉變。
在技術體系建設上,中國云將以支持多服務多組戶的云操作系統,支持億級并發專業化應用的云服務器,支持彈性配額控制的EB級容量的云存儲和在傳統安全基礎上支持服務的容錯、可擴展、可恢復能力的云安全等共性核心關鍵技術為突破口,進入國際領先行列。
從應用的角度看,中國云將形成“4個億”的技術能力,即億級用戶、億級人物、EB級數據存儲和處理、億維數據智能計算。
“氣候模擬、物聯網、國家安全、健康保健、智能交通、商業智能等應用產生的數據量巨大,IT的解決方案不僅要有能力獲取這些數據,而且要實時地獲取。”Mellanox全球銷售高級副總裁Marc Sultzbaugh表示,“數據經由傳感器、計算機直至存儲設備,經過的路徑都必須是高速的,才能確保數據的實時性。”
作為InfiniBand和以太網互聯設備供應商,Mallanox的產品涉及到高性能計算、云計算、數據中心、企業計算和存儲市場。海量數據及其傳輸實時性的要求,使得Mellanox在云計算領域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去年,Mellanox收購了硅光電子學技術廠商Kotura,得以保持其技術領先的地位。
今年2月,Mellanox推出了構建高新云計算平臺的參考架構CloudX。CloudX允許用戶基于現有的服務器、存儲、互聯設備及其軟件等基礎設施,構建屬于自己的靈活和高性價比的私有云、公有云或混合云。Sultzbaugh表示:“CloudX可以降低用戶50%的IT支出。”
綠色為繼
伴隨著數據中心的擴張,數據中心的耗能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Gartner的調查顯示,2012年全球數據中心耗能達7203億千瓦時,這個數據相當于全球發電量的2%,折合成標準煤消耗約合2.6億噸。這意味著數據中心將帶來巨量的碳排放。
隨著數據量以每兩年翻番的速度增長,解決數據中心的能耗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現有大部分企業的存儲和服務器的利用率僅為15%~35%,存儲則以每年40%~70%增長,企業每次部署新的應用都要購買新的IT設備,從而造成企業各自流程孤立的基礎設施無序膨脹。因此,企業對高可用數據中心的需求越來越急迫。”南京德斯坦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CTO儲浩表示。
儲浩介紹說,斯坦德的綠色云平臺由高速存儲、高速網絡、高效架構等組成。高速存儲采用分布式和集中式存儲架構,I/O吞吐能力達15GB/s,并支持橫向擴展;由于將原本用于高性能計算的InfiniBand高速互聯技術植入斯坦德的服務器和存儲產品,加之全局高效的資源共享化管理,斯坦德云平臺的性能較之其他架構提高3~4倍,而功耗卻下降了30~40%。
3000萬上網用戶的數據分析、數據總量達170億條╱日、數據容量達5TB╱日,這是北方某省移動的云計算項目的需求。儲浩說,采用斯坦德綠色云平臺解決方案后,該項目實現了入口效率達每秒GB級,在響應效率上,查詢速度小于1秒、并發數達1000/s。據客戶反映,與傳統架構相比,現有方案使得成本降低了90%,能耗降低了80%,每年節電約26萬千瓦時。
云計算發展和生態系統息息相關。梅宏表示,國外云服務提供商十分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僅在去年,就相繼有Dropbox召開的首屆開發者大會、Netflix舉辦的全球云計算大賽和Rackspace啟動的開放云計算學院的教育項目。伴隨著云計算的硬件、軟件、數據中心╱網絡運營、云服務、云中介和方案集成等各層面廠商的不斷進入,中國的云計算產業生態環境也已初步形成。
云計算500強
如今,云計算遍地開花,除了亞馬遜、谷歌等原生的云計算廠商外,軟件、硬件、網絡等廠商也爭先恐后地進入云計算市場。作為后來者,這些ICT廠商紛紛亮出自己的比較優勢,給云計算市場帶來了各種理念、架構、解決方案,與此同時,也讓用戶墜入云中,無所適從。
于是,作為非盈利結構的國際云計算咨詢委員會(CAC)應運而生。CAC主席Eli Karpilovski介紹,開發下一代的云架構是CAC的主要使命,CAC的主要工作是通過為云計算基礎架構提供開發的標準、出版優化的云計算效率與利用率方面的最佳實踐、利用全面的云管理和工具推動云計算的易用性等三個方面來推進的。
據介紹,CAC目前的工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動開源的生態系統建設,建立云計算性能的評估標準——云計算500強,大型開放云(Big OpenCloud)和綠色云計算。
針對當前云計算市場上標準的缺失和用戶能夠獲得的有效信息很少的情況,Karpilovski表示,CAC希望借助于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的方式,推出云計算500強,從而為用戶在實施云計算時提供參考標準。為此,CAC將分三步走:先是在評估和測試標準上達成一致,然后確定評估指標,最后是在業界普及CAC的相關標準。
顧名思義,超級計算機必定是以性能為王,因此,在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中,基于LINPACK基準算法得出的浮點運算性能,就成為500強排序的惟一標準。對于高性能計算(HPC)廠商和用戶而言,超級計算機500強的意義更在于其反映出的發展趨勢,如x86架構取代RISC、GPU掀起的異構計算浪潮和HPC從專用走向通用等。
作為云計算500強項目的實施機構,Cloud Spectator是一家專注于云基礎設計產業性能與價格分析的機構。該機構CEO兼創始人Kenny Lee表示,云計算市場不僅性能提升非常快而且價格下降也很快,更為重要的是,當前不同的IaaS服務商之間在產品和服務上沒有可比性,原因在于缺乏獨立的第三方標準進行評估。因此,業界迫切需要一套標準來對云創新進行度量。
Lee介紹說,與超級計算機500強僅靠性能排名的情況不同,云計算500強的排名體系更為復雜,會將每個虛擬核心的性能、每秒讀寫操作次數(IOPS)、網絡吞吐量與延時等指標進行綜合評估,進而算出CloudPACK得分,并據此進行排名。云計算500強榜單推出后,將每半年更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