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傳統行業的轉型與創新一直是個嚴峻課題,有人說中國的互聯網行業走在了全球的前面,相應便帶來了中國傳統行業的發展。事實果真是此嗎?Lily 商務女裝CIO諸剛強認為,其實繁榮的背后還是低端制造鏈的延伸,下述為諸剛強的深度撰文。
趨勢
從大勢而言,中國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是一個非常區域化的地域特色的場景,和歐美非常不一樣。雙十一的900億和只有1/3的西方黑色星期五也是不同的要素所致。
從全球產業的格局而言,中國仍然是一個以制造為主導到產業大國;而美國是一個以創新設計,創新材料,創新創業的商業模式為場景的格局;德國是一個以裝備制造,領先市場,創新服務為驅動的以中國等為消費國的輸出國。今天雙十一場景的絕大部分的商品還是以剩余商品經濟,低端制造的滯銷品為源驅動,所以雙十一的場景改造的是傳統行業的變革必須從低端制造到品牌輸出,高溢價品質的商品,創新孵化和高價值服務。
所以傳統行業的互聯網+轉型就是從低價值產品輸出到創新設計所帶來的個性化內容,新材料的研發所帶來的競爭壁壘,柔性制造所帶來的快速市場反應,用戶互動的品牌與商品平臺,高價值的增值服務。競爭一定是全球化的戰爭,用戶也是國際化的用戶,商品的選擇也是國際化的選擇。
時尚科技孵化器:
如果服裝的時尚科技產業從“科技”的視角出發,應該是從創新設計的數字化驅動,全球工作人員的協同;新材料的研發(譬如優衣庫),柔性供應鏈的數字化能力,消費者的洞察,大數據的精準用戶定向投放。
從服裝的產業鏈而言,是一個又重又厚的業務。傳統的供應鏈從企劃,設計到生產到門店經歷6到9個月;有些品類因為進口材料甚至14個月。供給鏈決定了品牌對消費者的反應能力,也提出了品牌必須對消費者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從而保證他們半年后的正向選擇。
新品牌孵化:
所以面對傳統的訂貨會的業務模式的重點是品牌定位,市場擴容能力,渠道分銷能力,品類和商品的規劃是交易的產品主體。品牌的孵化,也是一種市場擴容的方式,新的國際化品牌帶來新興的品類激發消費者對新興事物的興趣。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從傳統的業務中孵化新品牌,符合90后00后的分化的品類,通常它們還是startup的小公司,小市場但是孕育著未來的新興市場的主流用戶的選擇。
業務模式孵化:
從業務模式一定需要實踐從傳統訂貨會模式孵化快速反應和定制化的業務模式,在不太影響業務規模和業務組織的同時嘗試新模式,磨練柔性能力,待到市場蓄勢爆發的時候,已經可以占據新興市場。
今天品牌的快速反應還是建立在新品的規劃,較少運用到訂貨會制度的變革,也是需要從品牌總經理驅動的商業模式嘗試,打破100%訂貨會體制到漸變的轉化。
定制化也是符合未來消費者需求的真空市場,只是引爆的時間和地點,因為科技的發展會加速消費者的自主選擇而不是被動供給所決定的。
這些新興對運作模式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市場生態,和最佳操作模式,所以即是機會更加是一種挑戰。
供應鏈的生態孵化:
今天供應商和加工廠,分銷商都將是合作伙伴的聯盟。從利益的被分配關系過度到供應鏈金融關系。
未來數字化工廠將成為生產鏈的主體,從上游設計到生產交付,生產要素的供給是一個端對端的供應鏈模型。設計從消費者出發,也從生產要素考慮消費者服務水平(交期,質量,服務內容等),這樣才能形成一致性的全球供應鏈。
品牌的板房也是柔性生產的樣板,供應商的標準配置。主動改造生產鏈,提供標準化數字工廠技術支持,融資幫助,都是深化品牌生態鏈的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的能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