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事實上,早在十年前華為就開始進入AI的研發,例如交通信號燈智能控制系統。近日,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對外界公布了華為的AI發展戰略,以及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據了解,在通訊領域,像華為發布AI戰略與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的企業并不多見。
顯然,這是繼手機和5G事業崛起之后,華為為數不多的一次高調業務,也被業內視作蓄力搶占市場的又一個風口。
華為也在近幾年奠定了絕對的市場基礎。長江商報記者整理華為2018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發現,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2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營業利潤率14%。而三年前,就在華為剛進軍高端市場后的上半年經營業績顯示,華為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1759億元,同比增長30%,營業利潤率為18%。也就是說,華為用了三年時間實現的營收增長幾乎是翻倍的。
從華為的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到消費者業務,華為經過前幾年的技術試探,已經確定了下一個十年的技術突破口,而目前華為的人工智能發展戰略,顯然是一種華為式的“飽和攻擊”的方式,從底層核心原創技術出發,將優勢延伸到各業務線,并在攻擊的同時希望新的業務和商業模式誕生。
比肩國際AI巨頭的技術實力
目前,業界公認的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支撐是計算力、算法和大數據,中國除了在用戶數據方面擁有量的優勢之外,在算力和算法方面,特別是支撐算法的算法框架方面基本為零。
同樣在計算力方面,受芯片影響,目前只有英偉達的Tesla成為了人工智能數據計算中心的主要力量,谷歌為了訓練TensorFlow開發了TPU芯片,目前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處理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谷歌的TPU是專為機器學習而設計的芯片,它的優勢是可以提高深度學習方面的訓練能力。除此之外,英特爾也推出了Movidius VPU視覺處理單元,這是全球第一個配備專用神經網絡計算引擎的系統芯片,主要應用于無人機、智能攝像頭等領域,至于中科院系推出的寒武紀AI芯片,雖然推出了應用于移動終端的1A(華為的麒麟980就是使用寒武紀的IP設計)和MLU100智能處理卡,但除了在華為手機上使用之外,目前仍然未見到有規模的應用場景。
可見,目前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算法框架和算力核心并驅的首要問題,就是解決芯片。
而徐直軍首次發布華為AI戰略與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全球首個覆蓋全場景人工智能的華為Ascend(昇騰)系列芯片以及基于華為Ascend(昇騰)系列芯片的產品和云服務。
通俗地來說,華為的全棧方案,一次性解決了人工智能基礎支撐方面的兩種最核心的能力,一是計算力——昇騰系列AI芯片,二是推出了華為自己的算法框架(MindSpore)。雖然徐直軍在說明算法框架時輕描淡寫,但在華為全棧方案的系統結構圖中,華為將MindSpore與谷歌的TensorFlow并列在了一起。
10年研發費用占同期毛利33%
是什么給了華為和世界巨頭拿技術抗衡的底氣?
手機業務和5G技術不可不提,這兩項業務,華為可以說是世界領軍,在手機方面,是僅次于三星的全球第二大品牌,在5G方面,更是成為中國唯一一位可以與美國高通、瑞典愛立信相匹敵的對手。
快速崛起的地位也在業績上給出了反應。長江商報記者整理發現,華為2017年度凈利潤增長28%至475億元人民幣,對比2008年的78.48億相比,10年翻了近6倍。
在此前,華為趕在蘋果發布之前,發布了自主研發的首款的七納米芯片,而這也是中國首款高端芯片,毫無疑問,華為向世界宣布了中國科技的強勢崛起。
與此同時,華為在研發上的大筆投入與專注也超出業內標準。過去10年來,公司累計投入研發費用3921.1億,占同期銷售毛利的32.9%;而思科同期研發投入577.43億美元,占銷售毛利的20.84%。在研發投入的規模體量上,二者已經非常接近,但在研發投入的力度上,華為要遠遠超過思科公司。三星在過去10年投入研發經費總額為975億美元,平均占銷售毛利率的比重為17.82%。
華為預測,到2025年,全球智能終端將達到400億,智能助理普及率將達到90%,企業數據使用率將達到86%,智能將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AI作為一種新的通用目的技術,人工智能將改變每個行業和每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