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戈登·摩爾和羅伯特·諾伊斯在硅谷創辦了英特爾公司。
1969年,憑借首批106名員工,英特爾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米德菲爾德路365號開始運營。
1971年,英特爾開發出第一個商用處理器Intel 4004,片內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晶體管之間的距離是10微米,能夠處理4bit的數據,每秒運算6萬次,頻率為108KHZ,前端總線為0.74MHz (4bit)。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
1968年7月18日到2018年7月18日,英特爾走過風風雨雨五十周年。
可以說,PC時代帶來的生活便利,背后絕對離不開英特爾這位大功臣,作為全球最大的CPU制造商,你的手機和電腦,都要靠它。
英特爾一度統治了全球個人電腦及服務器芯片市場 80% 以上的份額,但是在其他領域,英特爾就沒有這樣統治級別的優勢了。
英特爾曾拒絕給第一代 iPhone 提供芯片,隨后的諾基亞、黑莓等廠商崛起的紅利,英特爾同樣錯過了。等他們納過悶,移動處理器早就是 ARM 的天下了。英特爾曾試圖在移動平臺繼續沿用 X86 架構,并試圖說服廠商們購買,但收效甚微。時至今日,英特爾只能靠給蘋果提供基帶芯片來延續自己在這一領域的參與感。
PC 已經進入飽和乃至衰退期、移動芯片市場的發展期已經錯過,而未來屬于 5G、云和人工智能。英特爾深諳這點,并且也在積極轉型。從去年開始,英特爾開始頻繁向外界釋放信號,稱英特爾未來會成為一家“數據公司”。
一個必須要承認的事實是,PC 已經是夕陽產業,就像曾經舍棄存儲器業務那樣,英特爾也需要放下身段,去尋找新的增長點。 未來,依舊挑戰重重。
但必須要說的是,在過去的 50 年里,英特爾這家公司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個人電腦的出現及發展,提升了微處理器性能的上限,最終提高了人類社會的效率,這些都將被歷史銘記。
■綜合IT時報、新浪科技、搜狐科技
1978年
英特爾生產出了著名的16位8086處理器,是所有IBM PC處理器的祖宗。
IBM生產的第一臺電腦使用英特爾的8086芯片,因此,英特爾一舉成名。
1981年
英特爾推出和8086完全兼容的第二代PC處理器80286,用在IBM PC/AT上。
1982年
康柏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IBM PC兼容機,兼容機廠商們像雨后春筍一樣涌現出來,但是為了和IBM PC兼容,處理器都是使用英特爾公司的。
1985年
1985年,英特爾繼摩托羅拉之后,第二個研制出32位的微處理器80386。英特爾靠80386完成了對IBM PC兼容機市場的一統江湖的地位。同年,英特爾進入中國。
1987年
安迪格魯夫正式擔任CEO,英特爾開始了快速發展的10年,并且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
1993年
英特爾推出奔騰處理器Pentium,從此英特爾不再以數字命名處理器了。但是工業界和學術界,仍然習慣稱呼英特爾處理器為X86系列(比如Pentium就被稱為586)。
1999年
1999年的時候英特爾公司市值最高突破了5000億美元,最高峰為5090億美元,
2000年
英特爾的手機處理器XScale問世。
2001年
英特爾的64位服務器處理器Itanium問世,英特爾在服務器市場徹底超越RISC處理器的代表太陽公司。
2005年
蘋果開始使用英特爾處理器,摩托羅拉徹底退出個人電腦處理器市場。
2006年
英特爾和AMD主要產品都采用65納米的半導體技術,但是英特爾在最新45納米技術上明顯領先于AMD,并且已經開始研發集成度更高的32納米的芯片。從那時起直到今天,英特爾對AMD一直保持絕對優勢。
2006年
雙核處理器問世。兩年之后,英特爾發布四核core i7處理器。
2009年
四核處理器問世。英特爾繼續在服務器處理器市場占優勢。
2014年
2014年2月19日,英特爾推出處理器至強E7 v2系列采用了多達15個處理器核心,成為英特爾核心數最多的處理器。
2015年
2015年1月8日,英特爾發布世界上最小Windows電腦Compute Stick,大小僅如一枚U盤,可連接任何電視機或顯示器以組成一臺完整PC。
2015年
2015年12月斥資167億美元收購了Altera公司,這是英特爾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一次收購,意味著英特爾希望布局物聯網市場。
2017年
2017年3月,英特爾收購Mobileye, “算法+芯片“整合成AI制勝關鍵。
2017年
2017年6月7日,2017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發布,英特爾公司排名第47位。
2018年
2018年4月,英特爾宣布2019年大規模交付10nm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