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中國芯片具體發展狀況,這方面在臺灣或者韓國技術都比較先進,比如聯發科和臺積電,前者降低了安卓手機的價格門檻,而后者則是iPhone產業鏈上最重要的成員之一,而他們最重要的生存手段就是半導體芯片設計制造能力,而這或許也是臺灣科技最后的自尊。
那么隨著中芯國際28nm產品成功上量,我們和諸如三星、聯發科、臺積電還有多大差距呢?其實臺積電、三星等將都開始研發或已經量產7nm工藝制程,尤其是在2017年開始,臺積電就進行7nm芯片的風險試產,2018年將正式量產。而三星也一樣,三星方面表示,有望在今年開始測試7納米FinFET工藝制程,目標是實現2018年年初能夠量產7納米工藝。
這說明中芯國際與當前最先進的芯片制造工藝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但是不得不說過呃逆半導體行業也在摸索中前進,比如突破3D NAND閃存,這方面主要是長江存儲科技在做,而在芯片制造工藝方面,國內比Intel、三星、TSMC落后的更多,這方面追趕還得看SMIC中芯國際。
所謂的28nm技術是臺積電弄出來的,因為按照慣例,新一代晶體管的制程是上一代晶體管的0.7倍左右,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英特爾的制造工藝是65nm45nm32nm22nm14nm10nm這樣的,臺積電當年為了營銷目的,開發了原本適用于nand閃存的28nm制造工藝,實際上和英特爾的32nm是同一代產品。
從這里看來,我們的差距很大。28nm距離目前三星的頂級工藝差了整整三代,這幾乎需要五年的時間去追趕。芯片制造工藝需要大量的資金,還需要技術的積累,顯然,我國并沒有這樣的技術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