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明清流行一句諺語“湖廣熟、天下足”,而今,這句諺語已被“龍江熟、天下足”所取代。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我省糧食產量實現“十四連豐”并連續七年位居全國首位,“熟”在龍江,“足”在華夏。然而,打造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僅有對量的追求是不夠的,必須在品質上發力。像“鴨稻”“蟹稻”“魚稻”“森林豬”“森林雞”,因自帶綠色基因而得到市場認可,賣得好讓農民嘗到甜頭看到了方向。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因此,生產者要引進先進技術,加強管理,面向市場,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只為了順利實現這驚險的跳躍。同理,若實現大米“賣得好”的“驚險的跳躍”就需要“種得好”,上述優化種業源頭即是大米“種得好”——“賣得好”的關鍵。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好糧源于好種。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當前我國種業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用種上已經全部實現了自主選育,玉米自主品種的面積占比也由85%恢復增長到90%以上。我省更應趁勢而上做強種業,保護好獨特的寒溫帶基因,生產出更多滿足“舌尖上需求”的好糧。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農業的增產、提質,種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前一陣子我國通信行業遭遇的“缺芯”困境,讓人們在“芯”痛的同時,更清醒地意識到對核心技術的“命門”絕不能失守。同樣,種業就像種植業的“芯片”,也是“命門”所在,我們必須牢牢抓在手里。目前國內以“隆平高科”為代表的一批骨干種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在市場競爭中有足夠的力量立足。我省種業也需要堅持市場化競爭、集團化發展、科技化提升、法制化監管的發展思路,才能將種業做大做強,捍衛好種植業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