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早在2008年,阿里就確定了“云計算”和“大數據”戰略,逐漸建立起以飛天操作系統為基礎的云服務平臺。阿里云能成為國內最大的云計算廠商,足以看出阿里敏銳的戰略眼光。
芯片不只是中興的軟肋,同樣也是阿里的一塊短板,阿里云的服務器大部分都在使用intel的芯片。換句話說,如果美國像對待中興一樣限制阿里云,阿里布局的云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都可能舉步維艱。阿里云的物聯網生態已經建設起來,擁有自主芯片,將為阿里的布局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和發展空間。
馬云曾經說過:“自己是不懂技術的,正因為不懂,所以比任何人都支持技術。”
阿里對于物聯網的發展戰略是從云到端,云計算、AI、IoT三架馬車并駕齊驅。通俗地說,IoT就像神經網絡,是獲取數據、感知世界的途徑。云計算就像心臟,能夠源源不斷地供給計算能力。AI就像大腦,通過算法、深度學習選擇最好的執行方法。
阿里云近期宣布進軍物聯網領域,把物聯網看做是繼電商、金融、物流、云計算后的第五賽道。智能設備聯網,首先就要用到WiFi芯片。阿里云計劃在未來5年內連接100億臺設備,這背后是連接類設備對WiFi芯片的大量需求。
同樣不論是云端算力還是終端算力,發展人工智能更離不開芯片。其實各大巨頭都在爭相研發AI芯片。2016年谷歌宣布制造出可以快速訓練AI模型的芯片,英特爾則并購了AI芯片初創公司Nervana。放眼國內,百度去年8月發布了一款256核的云計算加速芯片,將用于AI、數據分析、云計算和無人駕駛。阿里多次投資AI芯片公司,一方面是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阿里未來的底層基礎設施。
早在2015年,阿里就和中天微開始了深度合作,面向物聯網各細分領域開發云芯片架構。2017 年 6 月,阿里又向中天微投入大筆資金,正式跨入芯片基礎架構設計領域。
中天微號稱中國大陸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阿里希望借助中天微實現芯片的自控,對阿里具有重要意義。中天微部分特定芯片的累積出貨量已經超過7億顆,產品應用于物聯網智能硬件、信息安全、工業控制等多個領域。阿里有城市大腦、工業大腦、物聯網等模塊的布局,考慮到從芯片到云端一體的解決方案,正是阿里所需要的。
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4月,阿里先后投資了5家芯片公司。無論是Barefoot、寒武紀,還是耐能、翱捷、深鑒,都可以看做國內AI芯片的第一梯隊。從阿里投資的芯片公司來看,產品的應用場景各有特色:Barefoot主攻網絡通信,寒武紀主攻服務器業務和手機業務,翱捷科技將重點放在智能終端,深鑒科技和耐能的業務重點是智能家居與智能安防。阿里分投多家芯片公司,是想逐漸打通IoT從云到端的產業鏈條,盡快實現相關芯片的自主控制。
4月26日,馬云公開表示收購中天微與中興事件無關,不過中興事件還是給阿里敲響了警鐘。有外媒報道,阿里巴巴在美國提供的云端計算服務可能會被禁止。阿里云是中國最大的云服務廠商,同時也是亞洲最大、全球前三的云計算廠商。雖然2016年阿里云的市場份額雖然只有3%,但是阿里云的增速比亞馬遜和微軟加起來還要多,這或許就是讓人眼紅的地方。
2017年10月,阿里成立達摩院,宣布投入1000億元進入技術研究方面,其中就包括AI芯片。芯片的研發是一個周期較長的過程,阿里芯片短時間內恐怕很難取得較大進展。2017年阿里啟動了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重點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等技術的研發。
這一切都意味著阿里的AI芯片之路才剛剛開始,與國外AI巨頭還有很大差距。有數據顯示,全球前15大AI芯片企業排名中,前三名分別為英偉達、英特爾和恩智浦,IBM排在第4位,華為排在第12位。盡管馬云說達摩院一定也必須超越英特爾,必須超越微軟、必須超越IBM”,但是這種“超越”恐怕并不會像他說得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