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代工芯片制造商臺積電考慮將自身出售給一個內地競購者。”
這是11月9日《日本經濟新聞》援引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話所做的報道。上周六,張忠謀在公司總部所在地臺灣新竹表示,他將對每股280臺幣的報價予以考慮。 折合計算,如果投資者想要在市場上收購該公司25%的股份,就需要支付約300億美元。張忠謀戲謔稱,“這是‘很多錢’,” 而能夠支付得起的“買家很少”。
11月8日,臺積電發言人Elizabeth Sun在電話中證實,張忠謀的確發表了上述評論。
出售臺積電的股份不是空穴來風。根據臺積電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臺積電三季度營收呈現成長,毛利率卻出現下滑:營收2125.1億新臺幣(約合413.33億元人民幣),毛利1101.6億新臺幣(約合214.26億元人民幣),分別環比增長2.4%、下滑0.3%。毛利率與去年同期50.5%相比,衰退了2.3%。
不景氣的財報與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放緩有關。市場咨詢公司Gartner的一份報告表示,所有類型設備的銷售將在今年下降1%。而全球智能手機未來5年內平均增長率為7.9%,與過去5年34%的平均增長率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此前高通和聯發科都對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和平板電腦的市場低迷表示擔憂,這將直接影響半導體的全球需求。
張忠謀在7月份曾預感到“芯片需求的放緩對第四季度的銷售不是一個好兆頭”。9月24日,根據臺積電發布的第四季度財務預判來看,營收明顯要低于分析師的預期。
Sanford C公司的一名分析師表示,“臺積電的營收預期令人失望,即使在匯率帶來正向影響的情況下,其營收仍在下降。”
最直接的后果是,雖然已經拿下蘋果A10獨家采購訂單,但臺積電還是大幅削減了支出,開源節流同步進行。
此前臺積電宣布,下調2015年資本支出至80億美元,較前一年大幅下滑20%。早在今年4月,臺積電就曾宣布將今年資本支出從原計劃的115億-120億美元,削減至105億-110億美元。
如果正如張忠謀所言要出售股份,且政策條件允許,內地誰將接盤?
最被寄予厚望的是最近雄心勃勃的清華紫光。這家隸屬于清華旗下的科技公司經過資產的重組,已經將重心轉移到芯片設計、芯片研發、半導體制造、半導體產業整合等的領域,符合國家在半導體行業上的戰略發展意義。
清華紫光最近的幾筆收購更是令人刮目:2013年7月以17.8億美元收購芯片設計公司展訊通信,2014年7月以9.1億美元收購另一家芯片設計公司銳迪科微電子。
2015年9月26日,清華紫光引入英特爾15億美元的投資入股,補充新鮮血液。此后其收購手筆更為大膽:2015年10月30日,以194億元新臺幣(約合37.73億元人民幣)入股全球第五大封測服務廠商——臺灣力成科技。紫光持有力成25%的股權,為后者第一大股東,并擁有一席董事會席位;11月,紫光又公開表示,有意圖要合并臺灣另一家最有影響力的半導體公司聯發科。
清華紫光也因此被視為最有收購意愿和實力買下臺積電大股的公司。
臺積電的電子芯片加工產業屬于高科技行業中最底部的環節,也是最基礎的。臺灣的全產業鏈并不完善,雖然芯片制造業基礎不錯,但加工芯片所需要的設備還要從歐美進口。而內地的集成電路產業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具備全產業鏈優勢的產業,并能實現自我升級,加工芯片所需要的光刻機、刻蝕機、物理化學氣相沉積等芯片生產設備都可以由當地加工制造。
紫光董事長趙偉國在2015北京微電子國際研討會上曾說,“芯片行業非常花錢,資本運作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這個行業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今年7月,中國政府宣布,計劃在未來10年內投入約一萬億元用于芯片開發,這一金額大約相當于英特爾10年期間內在設施和研發上的開支。國家在半導體芯片產業上的決心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