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信部消息,自12月1日起,天津、海南、江西、湖北、云南等五個試點省市正式啟用“攜號轉網”新規,進一步優化了相關流程。
一時間,各路專家都出來唱贊歌,認為“攜號轉網”將大大增加消費者“用腳投票”的選擇空間,有效促進行業競爭,優化市場結構,倒逼運營商提高服務質量,讓用戶得到更多實惠。
果真如此嗎?筆者認為,還是那句話,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在一直占據強勢地位的運營商面前,弱勢的手機用戶想爭取所謂的自由選擇權,其實相當有難度。
此次攜號轉網能倒逼運營商提速降費,這是很多專家鼓吹的觀點。實際上的情況并非如此。
提速降費空間并不大
此次攜號轉網,很多專家認為能夠倒逼運營商提速降費。但筆者認為,此次攜號轉網所形成的提速降費空間并不大。
攜號轉網普及后,運營商良好的服務質量成為吸粉的關鍵,但其實用戶也要小心各運營商現有的優勢變劣勢,不能簡單用現在的服務體驗選擇運營商。
就拿提高網速來說,有的用戶使用原有的網絡服務還比較流暢,然而一旦攜號轉網普及,更多的用戶在同一個網絡下,網絡負荷提高后,原先的網絡服務質量就會出現下降,反而會讓運營商原來的網絡優勢就會減弱。
而對于此次外界預期的降低通信資費,其實真正推動通訊費用下降的關鍵因素是技術和政策。即便是攜號轉網,也是在原有的幾大運營商之間轉換,換湯不換藥,因此競爭也不會因此而變得更激烈,用戶所得到的好處也不會增加。
此外,對于各大運營商來說,他們都需要花成本來維護網絡和攜號轉網業務,通訊費用繼續下降的空間有限。而此前運營商已經進行了多次提速降費,已經提前透支了相當的資費下降空間,而此次攜號轉網形成的資費下降空間并沒有公眾想象中的大。
遭遇運營商各種限制性條款
工信部此次對于攜號轉網流程的調整意在減少用戶轉網的阻礙,讓消費者有選擇價格更優惠或者信號更好運營商的自由。但目前來看,攜號轉網或許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美好”。
目前看來,想要成功攜號轉網或許沒有那么容易,一方面,目前僅5省市成為攜號轉網試點;另一方面,成功攜號轉網需要滿足實名制、不能停機或欠費、不能存在協議未到期等要求。
此外,用戶轉網后較長時間內不能再次辦理轉網,以中國移動為例,距離上次攜號轉網時間間隔不足120天無法再度辦理攜號轉網。
有媒體在12月4日報道,一位天津移動用戶嘗試通過手機端進行線上轉網,但她很快發現,實際操作起來并不容易。
按照相關要求編輯短信后,該用戶兩次收到因系統繁忙業務無法受理的回復,在第三次嘗試后,移動方面回復了無法為用戶辦理攜號轉網的具體理由,該用戶最終沒能攜號轉網。
移動方面給出上述天津移動用戶的回復顯示,兩個原因導致該用戶無法辦理攜號轉網。一方面該用戶參與了話費預存活動,另一方面,中國移動方面稱該用戶辦理了特殊優惠限制業務影響攜轉辦理。
由此可見,面對攜號轉網,各大運營商還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那就是通過各種限制條件“變相阻止”手機用戶攜號轉網,從而避免造成用戶流失。
攜號轉網或許“看上去很美”
實際上,此次并非工信部首次提出攜號轉網。早在2010年11月,工信部就在天津、海南開展攜號轉網試點工作。
兩年后,兩地成功攜號轉網的數量越來越少,后來幾乎陷入停滯。截至2013年7月,攜號轉網用戶也只有6萬左右,累計成功率僅為0.27%。
2014年9月,第二批攜號轉網試點在江西、湖北、云南三省落地實施。但由于手續繁瑣,需要到相關運營商指定的營業廳辦理攜轉業務,市場反應同樣冷淡。
攜號轉網試點工作之所以推進8年,效果還是微乎其微。究其原因,還是不外乎各大運營商擔心一旦全面放開,會造成用戶數量的減少,損害自己的利益。而一旦用戶可攜號轉網,在遭遇資費貴、服務差等問題時,就會棄之不用。
這樣,運營商在與用戶的博弈中就會喪失此前長期所擁有的主動權,這是運營商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面對攜號轉網各種規定,到了運營商這里,相關執行都會打上折扣。這就造成攜號轉網雖然一直在試點,但總是只聽見各種政策出臺,卻未見真正有效的政策落實。或許,此次攜號轉網新規也只是一如既往的“看上去很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