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報道,對一些本地用戶而言,單純因取消流量“漫游”減少支出的可能性很小。相反,有部分用戶可能面臨話費上漲的情況。同時,并非所有流量套餐都能享受“本地”升“國內”的待遇。校園套餐、地鐵流量包、機場流量包等均不在本次調整范圍內,依然在原有范圍內使用。
取消流量漫游,作為今年7月1日起實施的我國電信業提速降費的一個標志性舉措而備受關注。各大運營商在此前承諾的時間基礎上提前落實,姿態值得肯定。可從現實反饋看,流量漫游費雖然沒了,但很多消費者的獲得感并不強。
誠如專家所言,取消流量“漫游”費和流量資費下降兩者之間并沒有直接對應關系,甚至一些用戶因為在流量使用上越來越放松,導致流量使用更多,最終費用反而增加,這完全有可能。另外,一些用戶使用的套餐本身就不涉及本地流量和國內流量,取消漫游費,自然也不受影響。
不過,取消漫游費、打通國內流量和本地流量的分割局面,只是降低消費者流量“負擔”的一個方面,流量資費的調整,同樣需要跟進。事實上,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工信部負責人就指出,今年的提速降費,除了取消流量漫游費,還要降低移動流量每G每個月的資費水平,這兩項措施加在一起,在年底前要比去年下降30%以上。那么,現在時間已經過半,資費的調整,到底進行到哪一步了?30%的計算標準,到底是什么,也有必要向社會明示。
另一個讓消費者吐槽的地方在于,新的套餐調整,并沒有兼顧好老用戶的利益。專家稱,此次調整,運營商將大量的優惠資費給了新套餐、新用戶,所以老用戶可以通過主動調整套餐或運營商,或者增加一個新的號碼,成為運營商新政的受益者。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實則蘊藏一個陷阱,即消費者要獲得新的改革紅利,就必須換號碼,已然有綁架消費者之嫌。如此彎彎繞繞,無疑令取消漫游費帶來的實際紅利大打折扣。甚至讓人不得不懷疑,取消漫游,到底是讓利,還是運營商為了推廣新套餐?
不只是流量,消費者對于資費標準模糊、各式套餐疊床架屋的狀況亦詬病已久。比如,一項費用取消了,又可能涌現出新的套餐變相“截和”;一些流量套餐,雖然標榜不限量,但超出一定使用標準后又會限速,還有一些則屬于專屬流量,額外使用還得支付費用。
取消漫游費的實際效果到底怎樣,消費者最有發言權。資費降了多少,套餐簡化了多少,既要向上級部門交底,也要給消費者一本明白賬。如此,繼續提速降費才能確立新的標準和參照,否則,那邊高呼改革已經落實,這邊消費者卻完全無感,這不是人們期待的提速降費。
就此而言,一些運營商應借著取消流量漫游費之機,進一步提高資費標準和規則的“能見度”,讓“改革紅利”釋放來得更直接、更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