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控日本手機命脈的不是手機廠商,而是三大運營商
日本有一個知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叫軟銀(Softbank),軟銀投資了中國諸多互聯網公司,比如阿里巴巴,比如滴滴。而軟銀第一桶金是怎么來的呢?就是運營商。
運營商的話語權對比中國移動就知道了,而日本本國的運營商對手機行業的控制令人發指。日本有三大運營商(NTT DOCOMO、KDDI、SOFTBANK),日本運營商厲害在于,不單獨出售手機卡,買手機號就必須買預存話費保證在網一定時常,相當于國內的預存話費送手機,而是是唯一方式。那送手機必然就是運營商推薦的手機了,所以運營商可以無限壓榨手機廠商,而運營商也沒有動力推動手機廠商生產更好的手機。手機的功能也是根據運營商的要求來設計,而不是用戶真正想要的。
二、日本國內市場畸形導致手機行業發展不暢
對于非英語母語的國家,手機市場一定是先滿足國內市場然后再國際市場,日本是一個畸形國家,本來只有1.27億人口,而老年人又占據了30%。
日本國內物資稀少,很多物資都需要進口導致原材料價格比歐美還貴,另一方面日本的自然災害頻道導致國民的不安全感較強,所以在運營商補貼iPhone 之前,日本國內手機都以三防手機為主,所以就導致日本手機產業仍然停留在功能機時代,這就要命了,諾基亞如日中天到死亡也就用了幾年,何況日本仍然不思進取呢?
三、手機毛利低,日本技術優勢轉移到手機產業鏈和其他高科技行業
手機在日本內部是利潤極地的行業,所以國內自然沒有動力來做手機。但將技術重心轉移到了手機產業鏈。比如索尼的攝像頭傳感器卻包攬了全球旗艦機的絕大部分訂單,比如軟銀收購了ARM,收購了ARM之后,醫療器械、電子數碼、手機PC、智能汽車、智能穿戴等行業均可以做技術延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