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3日)來自電信運營商內部的消息稱:10月1日起,將向手機用戶全面提供套餐內流量單月不清零服務。而且是默認開通,用戶無需再單獨申請。
所謂單月流量不清零,指的是本月套餐內剩流量自動轉自下月使用。假如套餐內流量為1G,但每月只用掉900M。下月將優先使用上月剩余的100M,月末剩余200M……當上月剩余流量累積到900M時,本月的1G流量將全部轉入下月,在下月被使用900M,剩余的100M在下下月作廢。于是,終點又回到起點,每月剩余多少流量就有多少被清零!
單月不清零不是不清,而是緩期持行! 運營商還透過所謂的“獨立電信分析師”放話:“此政策將對電信聯通利潤造成較大影響,4G規模放號帶來的降價空間或將封閉。”意思是不清零了,降價就別想了!不帶這么糊弄人的!
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要求解決“流量不清零”問題后,三大電信運營商先后推出了部分流量不清零、流量可轉贈服務,但被用戶認為缺乏誠意。“夜間流量”等降費措施成為最大“槽點”。
從財務上講,話費、流量不清零是缺乏可行性的。根據“權責發生制”,不管有沒有收到用戶繳納的費用,商家只有在提供產品或服務后才能確認營收并將相應的支出列入成本。提供服務前收到的錢是“客戶預付款”,屬于流動負債;提供服務后沒收到的錢是“應收款”,屬于流動資產。
話費不清零,電信運營商的流動負債會越來越高,報表會很難看。相似地,流量不清零,運營商就不算完整地提供了服務,“客戶預付款”部分或全部不能計為營收,給財報編制造成很大難題。
不過,會計準則不能成為運營商將話費、流量清零的理由。因為不清零帶來的困境是他們自己造成的。他們設計現有的這套計費方式,為的就是從清零中賺取本不該賺的利潤。擺脫自設的困境很簡單:用多少流量交多少錢或者推廣不限流量包月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