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高投入,低產出的小眾市場,運營商怎么破
截止目前,運營公網與運營專網的交集很少。
根本原因就是專網的規模小眾與高投入的矛盾。
以專業的寬帶集群為例,與公網相比,本質是相似的,差別就是網絡規模不同,應用場景不同,二者其實是可以打通的。
但專業集群要求基礎網絡對特定環境提供高優先級、高可靠性、低延時等特性,這是公網所無法承受的。
此外,專業集群在終端的一些物理特性上,也會與公網終端不同,比如待機時長、三防特性、溫度適應性等等。對于公網來說,這些特性意味在這一小眾市場的超高成本投入。這也是運營商不做專業集群的主要原因。
很早之前,運營商也曾試圖介入過這個市場,比如中移動和諾基亞搞過POC手機、中電信搞過的PTT手機,最后全都歇菜了。根本原因就是商業模式,比如當時一個PTT手機,報價1000多,政府一般要求專用,月服務費一般就30左右,甚至會更低,而當時公網的ARPU值高達近百元,網絡賠錢不說,專網用戶甚至連手機都不想出錢。
因此對運營商來說,這種專網需求,還不如在現有架構上疊加一個全國V網通話包月更簡單,用戶更容易接受,唯一差別就是一個分組廣播做不了。
目前運營商在專網的商業模式,一塊就是以租代建,比如政務外網,客戶基本上以政府為主,另外一塊就是單純提供傳輸,不管哪種形式,客戶需求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基本集中在網絡數據傳輸,極少有幾種以上的業務形式。
可以說,在專網市場,運營商的角色是純管道。
對運營商來說,通信專網無論個性化需求是什么,但是基礎通信需求都是差不多的,如果為專網用戶提供服務,對方通常會要求團購價,相當于變相降價,所以運營商對出售虛擬專網服務并不感冒。對運營來說,專網是一個小眾市場,不大適合服務采購模式。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運營商在專網中的角色普遍性。
某企業曾經找運營商投標其專網,需求是:1、內部電話,桌面號碼與手機號碼要一致,2、集群通話,比如說老總按2,就是給所有部門經理開會,3、企業內監控。
該企業的需求核心,就是因為當時員工流動性太大。企業老總需要直接撥打222,如果員工在座位上,可以直接接聽,如果不在,會自動轉手機上。他不需要記員工手機號,同樣,老總如果在外地,直接撥打這臺交換機的中繼號碼,然后再二次撥號,就能找到員工了。
前兩個功能,如果要通過運營來實現,其實是IMS的功能,分別是IMS固話、IMS會議系統功能。但當時IMS平臺還沒有建設完成。
當時地方移動公司和電信公司都參加了應標,電信是給了PTT方案,但是終端和服務費的造價都太高,遭到否定,而移動是把這個需求分成幾塊,建議用戶購買了一部松下企業交換機,購買了移動的一條E1服務,然后在交換機上開通了縮位、無應答轉移、多呼、會議功能,這樣不需要專用移動設備,實現了他說的內網號碼與手機無關性。監控,直接根據他的企業面積,讓他自已用數字微波搞了幾個監控點解決。總體投資非常少,而且所有功能都是利用交換機內置功能實現的。這就是一個小專網,直到現在他還在使用。
實質上最后,移動為其提供的就是一條E1語音專線,當然這條專線的費用收入也是不錯的。相對于自建或是租用來說,對用戶都很合適。
在大多數情況,專網的特殊通信需求在公眾網上配置一個交換平臺,都能實現,除了公安等特殊部門的安全和能量要求之外?,F在這種交換能力,國內大把廠家能做,電信級的設備報價也就是幾千到幾萬,很便宜。從交換方式由硬件交換變成軟交換之后,專網就沒啥特殊性了。
對公眾網而言,專網就是一重復建設,對設備商而言,這種重復建設越多越好。現在政府采購服務方式,平臺商賺不到錢,那肯定會把壓力轉移給設備商。所以還不如用戶自己去建好了。
不過,隨著LTE部署的成熟,以及寬帶集群向LTE為基礎的統一,運營商通過虛擬專網的方式,向集團用戶提供寬帶集群服務,也在醞釀著新一輪的機遇。只不過,還需要運營商找到更加合理,解決投入產出的方式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