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愛立信在北京發布了《2015年ICT產業發展趨勢報告》。報告指出,從2014年到2020年,移動數據流量有望以40%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到2020年,較2014年移動數據流量增長8倍。數據流量不斷催生新的應用產生,應用的井噴反過來生成了新的流量,觸發數據流量的幾何級增長。
一面是光明的前景和不可阻擋的時代發展趨勢,另一面現實也很殘酷。
國內水深火熱的競爭
OTT給運營商帶來的沖擊不是新鮮話題,傳統運營商的危機感也從未如此強烈。曾經長時間作為通信產業鏈主導者的電信運營商,其對產業的主導力量正在一步步喪失,面臨不進則退,不“變”則衰的窘境。
微信和微信電話本的推出,曾經一度將互聯網巨頭公司和運營商推向了對立面。甚至有激進人士提出:微信在“干掉短信”后,微信電話本又要“干掉語音”。本應該是魚水交融關系的“OTT業務”和運營商之間蒙上了層層陰影,關系變得微妙起來。悲觀者甚至發出“三大運營商將徹底淪為管道”,以及“騰訊的野心就是成為第四大運營商”的哀嘆,樂觀者則在求變求共贏。
這也僅是冰山的一角。國資委對運營商三年內降低400億營銷費用的要求,增加運營商稅負和成本的 “營改增”的執行,4G用戶的流量使用習慣和需求增長,也迫使運營商的流量經營尋求轉型。
國外的引路者率先轉型
不僅國內,國外運營商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轉型之路也已經開啟。
AT&T確定從1月25日起,用戶可以自動享受Rollover Data(數據滾存)服務,套餐內用戶可以共享未清零流量。不過該服務只適用于該公司的Mobile Share Value客戶,預付費客戶或時間太早的數據套餐無法參與,而且只允許用戶在次月使用未用流量。
在此之前, T-Mobile推出名為Data Stash(數據存儲)的新政策,而且還將推出10GB獎勵性“啟動流量”。
不同的是,T-Mobile的剩余流量可以使用12個月。T-Mobile CEO雷格拉(John Legere)將其稱為“美國移動通信行業的創新”。
可見,無論是國內OTT業務緊逼,以及內部要面臨營改增、削減營銷費用等困境,還是曾經作為榜樣的國外運營商的變革舉措都在倒逼國內運營商必須轉型。運營商意識到依賴傳統的電信業務、因循原有的運營模式,必然會路越走越窄,轉型成為運營商必由之路。那么問題來了,內外交困雙重倒逼下的流量經營,三大運營商到底哪家強?
中國電信:沒有歷史包袱,甩開膀子干
早在2011年,中國電信就明確提出深化轉型的發展戰略,定位于“智能管道的主導者、綜合平臺的提供者、內容和應用的參與者”,努力實現從話務量經營到流量經營的轉變,并明確提出流量經營的三年規劃。
2014年,中國電信開放天翼4G手機服務,大力推進流量經營,并專門成立電信綜合平臺推進轉型。
其中由中國電信綜合平臺開發運營中心主導的“流量寶”就是在此規劃下,托生于電信體制下的創新,實屬不易。
流量寶瞄準流量過期清零、流量無法轉讓流通、流量無法跨越運營商等用戶痛點,作出了“流量貨幣化”的創新,通過流量寶用戶可以查流量、賺流量、玩流量,還能使用流量錢包,實現了運營商流量之間的中轉和跨越,不再局限于電信用戶。
而流量寶的流量錢包功能又引入了“零存整取”、“隨用隨兌”、“流量轉贈”、“永不清零”等助力用戶體驗和口碑的玩法,在運營商體制下玩出了互聯網思維的實踐和落地。
流量寶不僅僅局限于電信或者運營商體系內,時常跨界,謀求異業營銷。攜手優樂美跨界合作,聯合推出的“流量寶攜手優樂美,送您30M流量”等營銷活動曾一度在朋友圈流行。
中國聯通:謹慎試探,從企業端開啟
2014年3月,中國聯通4G正式商用,宣布實施“4G/3G一體化戰略”。
在流量經營方面,率先針對企業端用戶推出“沃流量”門戶,為全國的互聯網企業提供流量合作服務,企業選擇靈活購買。可以選擇非定向前向流量業務或非定向后向流量業務,也可以選擇定量后向流量業務或定向前向流量業務。
2014年上半年,中國聯通因靈活的流量政策,實現通過手機流量收入達到201億。
其中最為典型的,用戶層面能夠切身感受的典型業務為微信沃卡,尤其是微信特權吸引了不少用戶,但實際上微信沃卡也是針對企業端的服務。
2014年11月,中國聯通在“2014移動互聯網流量創新峰會”上宣布推出“流量銀行”。中國聯通將其定義為:一個針對3G、4G用戶的流量管理與交易平臺;同時也是一個為企業用戶提供精準、高效營銷服務的推廣平臺。它打破了傳統的運營商界限,所有運營商的用戶都可以參與其中。中國聯通稱,用戶只要下載App或登錄網頁版使用流量銀行,就可以隨時查詢、存取和購買流量等服務,富余流量還可以轉贈他人。此外,用戶還可以通過參加活動免費賺取流量。未來,用戶甚至還可以將第三方積分(如信用卡積分、超市會員積分等)與流量相互兌換,用流量來購物。
中國移動:起了個大早,干了個晚集
2010年,中國移動從“移動信息專家”轉型為“移動改變生活”,明確提出努力實現從語音經營為主到流量經營為主的轉變。
2013年12月,中國移動4G商用,工作目標明確為:全力4G,全面流量經營。
針對企業用戶端,推出了流量統付業務。客戶訪問企業APP時,產生的數據流量費用向用戶減免,而中國移動向集團客戶集中收取。
針對個人用戶端,推出了流量共享功能和流量共享套餐。
一直傳言即將推出的融合通信業務將把傳統短信、彩信轉變為基于數據流量計費,推出三大核心功能:新通話、新消息、新通訊錄,卻遲遲無法落地,最終商用時間一再延遲。而且即使推出也但僅限于中國移動網內,不對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用戶開放。別有意味的現狀竟然是,中國移動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總結:尚在起步摸索期,難分伯仲
顯然,中國電信沒有歷史包袱,甩開膀子干,卻意外干出了一篇天地,暫時領先。而中國聯通則較為謹慎,先從企業端開始試驗,直到去年年底才推出走向用戶端“流量銀行”,但具體效果有待時間觀察。最悲催的莫過于中國移動,起了個大早,干了個晚集,只聞雷聲,不見雨點。中國移動還在憋一個大招,即融合通信,未來也還有翻盤的可能。在流量經營的路上,三大運營商尚且只是小試牛刀,尚未完全發力,三國爭霸,誰是魏蜀吳,還有待時間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