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管道是運營商的基礎,因此運營商內部的土壤,看重通信技術,對市場不夠尊重。如果運營商未來仍固執于“網絡才有專家,通信才是技術”的思維定式,即使只做管道,又能走多遠?
2014年中國移動發力4G,無論是網絡建設還是用戶增長,都創造了奇跡。但是建網、換卡、放用戶、賣終端,這些都是運營商最擅長的事情,得心應手。2015年真正的考驗來了:用戶進了門,如何既讓用戶說4G好,同時企業的盈利能力持續增長?
中國移動的領導和專家是這么描述的:“通過構筑智能管道,提升運營能力,創造更大價值。具體來說,就是以管道為基礎,大力開展流量經營,為客戶提供更快捷、更方便、更高效的上網體驗,構筑好用、易用、智能的信息傳送管道。”
談到智能管道,設備制造商的技術專家們就會整理出一摞摞的技術文檔,解釋通信網絡設備是如何實現智能管道的。從PCC到CDN再到DPI,今后要發展的SDN和NFV,通信專家們拿出的是全面解決方案以及行業最佳實踐,信心滿滿地告訴你,這些都是經過無數次討論,形成國際標準。運營商需要通過打造智能管道來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只要運營商選擇了這些技術,就可以實現智能管道。
談到智能管道,運營商的網絡技術專家們也會拿出一摞摞的技術文檔,以及精美的PPT,甚至搭建了測試環境和試驗網,來驗證技術方面的可行性。運營商的技術專家們表示:基于運營商自身的網絡特性和業務場景,利用設備廠商提供的技術,通過自身努力,就可以實現智能管道,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這些話,也許運營商人士看著習慣,但是說給用戶聽,用戶完全不買賬。老百姓對專業術語無感,對于一個提供管道的企業,客戶關心的,其實就是“好用”和“省錢”。
運營商固執地認為:我有什么產品,用戶就只能用什么。通信網絡的技術門檻高,需要由專業人士來做技術實現方案;而技術專家并不擅長研究客戶的行為,不太能基于客戶和市場提出開發的需求。無數的案例證明了:技術專家臆想出來的客戶需求,簡單粗暴地把技術實現方案強推給客戶,不但不會改善客戶的體驗,反而更會增強客戶的反感。
管道演進成智能管道,到底能給客戶帶來什么價值?到底什么是好用,怎么才能讓客戶覺得“省錢”?這些問題不能只是閉門瞎想,而要通過與客戶的交互,才會有正確的答案。中國移動坐擁數億客戶,每天不斷和客戶進行交互,從其中產生的海量信息里,完全有條件分析整理出,客戶的行為特點和使用習慣,區域內的用戶數和通信量,產品的客戶群及其共性特征,對于市場領域的專家來說,運營商是守著一座金山啊。
可是在運營商里,市場人員設計出的東西,需要技術人員說了算。通信網絡供應商基于標準化的流程,需求的澄清、受理、開發、測試,再到全網升級,要經歷冗長的流程。就連IT支撐,對于業務部門的需求也往往回復“實現不了”或者“需要大規模改造”,響應速度遠遠滯后于互聯網企業。
就算是產品出來了,要做好智能管道,還必須有配套的運營。智能管道是動態的,需要根據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化進行及時調整;而真要做調整的時候,網絡側會這樣回復:“我們提供調整的能力,具體怎么做,你們負責。”也就是說,“智能”兩個字,還是要由市場運營條線來完成;智能管道能否給企業帶來增值,網絡側只立足于提供支撐服務,對結果并不承擔責任。
事實上,在運營商內部,市場領域的專家并不吃香,晉級考試、競聘升職,通信技術方面的基本知識必須要有。每當我看到那些優秀的市場人才,為了競聘某崗位死記硬背通信知識的時候,心中不免有幾分傷感。出題者的考慮也是有道理的:在一家網絡為核心的運營商工作,你不懂通信,怎么和別人溝通呢?怎么能成為合格的領導呢?
許多在市場方面有靈氣,業務方面有想法的優秀人才,選擇了離開。也許他們的理想,他們心目中的需求,確實是客戶需要的,也并非在技術上不可實現;然而在以產品為中心、規范化運作的運營商里,缺少把夢想變為現實的條件。
術業有專攻,什么樣的土壤培育出什么樣的人才。推進智能管道的過程,本來是一個培養跨界人才的好機會,可以借此在運營商內部成長起一批復合型中堅力量。可如果運營商固執于“網絡才有專家,通信才是技術”的思維定式,即使只做管道,又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