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中國移動新推出的“融合通信”手機,毋須下載APP,直接以手機通訊錄來同時實現傳統及互聯網社交功能。這一“新殺器”成功的前提,是打破電信業務與互聯網業務的壁壘,對于機構龐雜,體制僵硬的中移動而言,這顯然不容易
從年初的巴塞羅那電信展至今,醞釀近一年,被視為反擊微信等OTT業務“大招”的中國移動“融合通信”產品終于被放出了。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中國移動展出了基于融合通信(RCS的“三新·和”手機,將通信底層的通話、消息、聯系人與高清網絡通話、社交、O2O融合。
在電信術語里,RCS意為“融合通信解決方案”。中國移動年初提出,希望通過以終端原生方式(即手機在出廠時就已具備融合通信功能)存在,用戶無需訂購業務和下載應用即可便利使用通話、短信和聯系。
一旦植入RCS業務,中國移動的手機終端一出廠便可具備類微信,甚至高于微信的功能。例如,用戶可在通話過程中發起圖片、視頻多媒體內容分享,在通話雙方手機上播放相同的圖片、視頻等內容。還可直接以手機通訊錄為入口,創建社交群、公眾賬號。
最終到達用戶手中的,將是中國移動特殊定制的“三新和手機”。這臺手機將在手機通話、消息、聯系人等功能底層采用融合通信技術,而不需要另外安裝App就能使用,這是與微信、來往等互聯網企業的即時通信產品的重要區別。
那么,問題來了。
“三新和手機”是終端原生系統,涉及工程量龐大的終端、網絡等復雜改造,但從提前曝光的頁面來看,包括“新通話、新消息、新聯系”功能,并未脫離目前的移動互聯網應用范疇。
中國移動宣稱,能夠實現各種語音、數據、互聯網應用的無縫融合,用戶無需下載App,以自身手機號碼作為ID,使用門檻低。但在移動互聯網已經相當普及的今天,一個普通用戶通過下載一個APP來使用同等功能已經不是難事。
有中國移動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三新和手機”很有可能在明年下半年作為一個新品類向用戶推薦。
但亦有電信分析人士表態,其是否能夠受到歡迎,成就中國移動年初的初衷,恐怕最終仍將落腳在資費之上。
融合通信是一個顛覆性業務,需要將原有的定價模型全部推翻重來。以受OTT業務沖擊最為嚴重的短信業務為例,一條短信是一毛錢,一條20字節的短信,折合成流量,一厘錢都不到,如果以此等價換算,原先中國移動數百億元的短信收入,用RCS來做的話,將縮水數百倍,僅值數億元。
《財經》記者曾在年初報道,中國移動內部曾在年初有過對融合通信是否應該大規模取代傳統話音和短信業務有過激烈爭論。這亦顯示運營商在自我革命之時的猶豫。
因為對商業模式的不確認而導致的放棄早有先例。2012年,西班牙Telefonica、英國沃達豐、法國Orange、Telecom意大利及德國電信在內的歐洲五大電信巨頭,聯合推出了自有即時手機短信系統,暫定名為“Joyn”,以此正式向以Blackberry Messaging及WhatsApp為代表的即時通信應用宣戰。
但該品牌并未在市場上打響。有國外媒體報道稱,由于幾大運營商在一些關鍵細節上,尤其在定價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Joyn事實上已“胎死腹中”。
對于中國移動而言,這將是運營商內部兩種運營思維的斗爭。是用免費、開放的移動互聯網思維來運營RCS,還是用傳統的、大而全的運營商思維來運營?現在來看,中國移動并沒有想清楚。
最新消息是,憑借中移動強大的產業鏈號召力,預計到明年一季度,三星、華為、酷派、中興通訊、聯想等主流終端廠商都會推出采用融合通信技術的智能手機新品。此外,中移動的網絡底層改造也正在快馬加鞭中。
因此,融合通信手機將成為反擊微信等OTT業務的猛藥還是雞肋,不在于中國移動的執行力,而在于最終的定價決策權。
定價過高無法帶來用戶規模,則形同雞肋;定價夠低,免掉所有通話費和短信費,所有費用都跑在流量上,則需要中國移動強大的戰略整合能力和抗陣痛能力,風險是容易用力過猛。
“現在,就看中國移動的決心有多大了。”一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電信專家認為,中國移動若能盡快推動RCS產業化,還可整合此前在云計算、大數據方面的資源,重新將運營商的碼號資源變成4G時代的移動互聯網入口。
最后,不得不說說融合通信的互聯網化路徑的優勢和挑戰。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移動社交OTT平臺都需要基于手機通訊錄來構建關系鏈,RCS直接以用戶手機中的通訊錄,集成社交圈子,在手機本身的聯系人之外,還增加了基于社交服務的“我”、群和公眾賬號。“用戶可以選擇不使用一款OTT應用,但繞不開手機的通訊錄。”上述電信專家認為,移動互聯網變化迅速,微信并非不可戰勝,RCS亦有機會。
但運營商是否能夠充分理解RCS對于管道的本質意義?RCS幫助運營商開放網絡能力,讓網絡能力更好地服務互聯網;而運營商本身則需要打破網絡與互聯網業務的壁壘,這個壁壘包括了此前“電信級”的產品思維、管理思維和運營思維。對于機構龐雜,體制僵硬的運營商而言,這顯然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