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北京聯通將終止小靈通服務。連日來,北京地區部分小靈通靚號用戶得知該消息后,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投訴。據記者了解,針對北京聯通推出的退網安置方案,雙方多次溝通均未談攏。工人日報針對“北京聯通小靈通清退方案引不滿”的新聞刊發后,各媒體高度關注,人民網以《北京聯通退網方案為何不受待見》標題予以轉發,光明網以《北京聯通小靈通清退引不滿:靚號無償收回》予以關注,而香港紫荊網更是直接,以《北京聯通小靈通清退引爭議靚號疑被運營商高價炒賣》點中要害。一時之間,北京聯通將終止小靈通服務的新聞成為熱點新聞。(12月10日《工人日報》)
早在2009年,工信部就發出通知,明確要求當初劃給“小靈通”使用的頻段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頻退網”工作。有這樣的制度規定,意味著“小靈通退出市場”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是無法扭轉的趨勢。社會在進步、技術在發展,一些落后的技術要被淘汰,是“技術革新”的應有之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小靈通告別市場”并不存在技術上的障礙,不過在現實中,還是有不少的問題,這值得審視。
北京聯通小靈通用戶李文星就告訴記者,“北京聯通的方案實際上跟小靈通沒關系,我們的靚號等于是白白丟了。”這樣不對等的淘汰,顯然是不合情理的。據悉,一名叫劉暢的用戶也告訴記者,“2005年,他花了1.2萬元買了一個小靈通靚號,此后該號被用于名片、公司網站以及廣告,光在一些網站做推廣一年就花了10多萬元,無償收回后,我投的廣告白費了。”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也是淘汰“小靈通”必須正視的問題。不然,“小靈通退出市場”就缺乏必要的正義性。
據了解,各地的運營商都提出了各自的補償方案和轉網優惠,山東、廣東、江西等地均規定,小靈通可攜號轉網,其中,山東用戶不僅可以轉2G手機號,還可以轉固定電話,號碼不變。各地都可以,為何北京不行?難道真的是想用或已用靚號牟利了?當地聯通部門的表態,“北京跟其他地方不一樣,北京的優質號碼資源非常緊張。”似乎佐證了牟利的推測。
與此同時,從北京聯通回答問題的姿態以及對待用戶的方式來看,這背后的傲慢可見一斑。但很顯然,優質號碼資源的緊張,不是北京聯通不給小靈通用戶合理善后的借口與擋箭牌。如果不是為了牟利,那就是北京聯通在做相關決策時,缺乏必要的統籌,也是其自身的失職,與用戶無關。
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是,小靈通退出市場的確有章可循,但運營商不能說因為有工信部的政策,就以為停止服務不算違約。畢竟,當用戶購買小靈通的服務時,雙方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契約關系。那無論有沒有政策的調整,運營商提供不符合合同約定的內容,就應該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從這個角度來說,對于用戶的靚號、保號轉固話等要求,北京聯通都應該盡量滿足,畢竟,“小靈通”退市背后,違約的就是北京聯通。
讓“小靈通退出市場”,北京聯通應有最起碼的契約意識,這應該成為最基本的底線。作為運營商,既要對一個產品的‘生’負責,也要對它的‘死’負責,有始有終才是有契約意識的體現。誠如網絡輿情專家呂催谷所言,“在市場化的語境里,契約意識是很重要的一個東西,任何商家如果拋棄了這種意識,那么帶來的結果只能是自身的公信力淪喪。”就此來說,希望北京聯通認真審視用戶的需求,不然,必然是得不償失的。
希望相關用戶能盡早通過法律的途徑維權成功,更希望遵守契約意識成為所有企業的自覺行動。如此,優勝劣汰的市場氛圍才能營造,也才是公眾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