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運營商每個月業績發布之后,都會被媒體及專家們“分析”,中國電信情況尤甚。利潤或市場份額下降,媒體們就能分析到時運之不濟;出現業績連續下滑,專家們就能看到性命之堪憂。
是事實所在還是博個眼球?也許部分觀眾不知,但相信分析者多是心知肚明。
拿出看衰的理由太容易了!
中國電信運營數據:5月移動用戶流失95萬,總數降至1.8億戶;1月至5月份移動用戶累計凈減436萬戶;僅2月實現移動用戶凈增長。中國電信移動用戶減少顯然是不爭的事實。
業績表現是整個市場過程中各個環節運行的綜合結果。業績表現差,可以認為,每個環節都出了一定的問題。按這個思路分析中國電信,可以得出的客觀分析有:業務層面,網絡優勢在逐漸減小、終端競爭力逐漸削弱、移動業務吸引力下降等;管理層面,改革口號多行動少、缺乏互聯網思維、經營動力不足等。
也可以結合政策及市場形勢,得出基于陰謀論的主觀分析:施苦肉計逼迫監管部門早發FDD牌照、爭取更多的政策保護等。
只要你的業績不是第一,所有這些分析都套用的上。即使第一了,一樣有增速放緩、拐點將至等客觀情況和主觀預判,想表達不看好,真的是太容易了。
為什么媒體與專家不輕饒運營商?
我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希望發揮媒體監督、專家外腦的作用,影響運營商的管理與決策,讓運營商經營的更好。隨著媒體閱讀流量化的趨勢,這種價值體現的越來越少。
第二,旨在引起用戶共鳴,吸引更多注意力。運營商的業務與用戶的生活息息相關,用戶對運營商的服務抱怨頗多,包括壟斷地位、服務能力等方面,報道尤其是看衰的報道更容易引起共鳴,令用戶拍手稱快,吸引注意力,有注意力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變現的基礎。
第三,運營商在媒體維護與公關方面確實有需要加強的地方。不排除有媒體及個人捏軟柿子、打黑槍的情況。
三個因素相互作用,內外疊加,最終造成運營商極其被動的局面。
中國電信并不是積重難返,需要客觀評價。
在輿論之中,我們看到電信發展出現頹勢,似乎積重難返。實際上,還有很多情況是媒體不過多表達的,綜合起來,才能夠更加客觀的評價一個企業。
第一,關于4G網絡制式問題,這是一步政治意義大于市場意義的棋。
盡管不太情愿,中國電信還是按照要求發展TD-LTE,而且加入了GTI組織,支持國家自有標準,這是一種“政治”抉擇。發展不好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下這一步棋的同時,監管部門也同時出臺了非對稱性網間結算來平衡利益。政策出臺后,中國電信按照2013年的移動網間話務量、短彩信使用量來測算,經營費用下降約26億元(今年一季度,中國電信因此而收益7.13億元,超過四分之一,看來測算相對準確)。按照中國電信用戶ARPU是50元來計算的話,網間結算帶來的收益相當于5000多萬用戶的價值。
1-5月,電信移動用戶流失400多萬,按這種情況來看,年底發放FDD牌照,中國電信并沒有虧到哪里,而且越早發放對自己越有利。
第二,既然是全業務運營,不能只看移動業務。
移動業務上,的確中國移動一騎絕塵,中國聯通業績反彈,中國電信持續下滑,但是在寬帶業務上卻有所不同。
移動不提了。中國聯通5月凈增26萬戶,不到中國電信凈增用戶的一半;中國電信寬帶用戶累計1.04億戶,是中國聯通的1.5倍。中國電信在寬帶用戶方面優勢依然明顯。
國際出口、傳輸管道、骨干網等基本被中國電信掌控,競爭對手使用往往需要租用,也是其資源優勢的體現。
第三,中國電信在運營商之中最傳統,改革卻走在最前列。
在運營商之中,中國電信的高層改革意識最強烈,早早提出“去電信化”的戰略方向。盡管在戰略落地的過程中,有種種的利益牽絆、管理制約,我們還是看到了電信改革的魄力和已經取得的成績。與網易成立合資公司,運營易信;如建立創業孵化基地,鼓勵員工內部創業;再如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行員工持股等。
改革是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尤其對于中國電信這種大型國企來說,更是如此。第一個快速改革的運營商企業,勢必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相信這些不會阻礙改革的步伐。
轉型與改革中,必有陣痛,用戶流失與業績下滑并非壞事,能夠更加堅定中國電信改革的決心,加快改革的步伐。如果非要看中國電信的命勢,我的觀點是,不在改革中平庸(不是滅亡、不是沒落),就在改革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