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應用的逐漸鋪開,區塊鏈技術愈發引人關注。雖然距離大規模應用仍有距離,但關于區塊鏈的討論日漸深入并逐步趨向理性。基于分布式記賬、集體合約和智能共識等機制,區塊鏈技術最初呈現出的去中心化、開放共享、真實可靠等信息特性一度引發高度關注,其中去中心化的特征尤為受追捧,對去中心化的關注自區塊鏈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但在討論日趨理性的今天,筆者認為區塊鏈的本質特征不是去中心化。在信任是一切交易基礎的前提下,區塊鏈技術不必然意味著去中心化,借助技術和算法取得自信任才是區塊鏈的本質特征。
區塊鏈并不必然意味著去中心化
在區塊鏈技術之前,傳統互聯網是一個信息互聯網,其憑借提高信息傳遞效率的特點帶來了信息革命。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縱向發展,依托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的誕生一度被業界看成為新一代革命,該技術憑借“無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的特征,以點對點的體系挑戰了傳統互聯網體系。一方面,在傳統互聯網技術下,互聯網價值轉移必須通過中心化機構進行記賬。例如,現有的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二元支付系統,即通過中央銀行的借記和貸記實現價值傳輸;又如,微信錢包的收付款功能也需要借助中心化的第三方借記和貸記來維持運轉;再如,互聯網金融(如P2P網絡借貸)也不能直接實現價值轉移,而是需要借助中心化機構的集中記賬實現價值轉移。另一方面,互聯網并沒有對價值信息進行有效保護。盡管版權保護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重視,但現有互聯網體系并沒有完全實現價值傳輸。無論是互聯網信息還是文件信息本身都可以被無限復制。與此同時,“雙花”問題和價值重復使用問題也一直存在,早期數字貨幣發展就受此問題困擾。傳統互聯網技術下,區塊鏈技術誕生以前,數字貨幣的發展一直需要借助中心化或中介化機構,因為缺乏中心化機構,一筆資金從A傳輸給B,接收方并不能確定這筆資金是否之前已經被花掉以及是否被重復使用,這就嚴重制約了早期數字貨幣的發展。
在區塊鏈體系中,所有信息被記錄且不可被篡改,彼此之間的信任關系變得簡單,甲和乙甚至更多方之間進行交易時,通過加密算法、解密算法自己獲得信任后,不需要將信任認證權讓渡給中心化機構或大量第三方中介機構,也不需要讓渡給法律。從這個角度分析,區塊鏈技術并不必然意味著去中心化,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自信任:通過加密算法、解密算法、時間戳等一系列數學方式解決“雙花”問題,達到自信任。
區塊鏈原理:“火熱”技術帶來的信任
在比特幣的場景下所有交易均被記錄在區塊鏈系統中,競爭者要書寫完成一個區塊需要經過SHA-256尋找幸運數字(Nonce)。SHA(Secure Hash Algorithm)算法具有單向性,且幸運數字只能隨機地一個個尋找,不能反向尋找,需要計算多次才能找到符合規則的結果,成功寫入一個區塊,最終比賽獲得記賬權,整個過程中計算速度、硬件設施、時間成本都是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計算過程中,不需要中心化的機構記錄交易信息,且任何節點之間是平等的,這些彼此平等的節點通過競爭獲得建立區塊的權利。在這種區塊鏈技術下,會生成公鑰和私鑰。用公鑰(類似于郵箱名)加密后,只能用對應的私鑰(類似于郵箱密碼)才能解密。
從這項技術來看,時間戳技術的記錄使區塊鏈記錄了全部歷史數據,且任何節點都在相同的數據下進行計算,這就讓節點之間彼此相互信任,從而解決了“雙花”問題。從技術層面來看,信任才是區塊鏈進行價值傳輸的基礎,是其區別于傳統互聯網技術的本質特征。
信任需要各項規則和交易記錄不能被篡改,這需要極高的技術成本。比特幣依托的區塊鏈技術的加密算法難度系數頗高,要真正成功寫入區塊耗費的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非常高,而高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帶來的直接收益就是該系統的安全性極強、篡改難度高。相反,如果一項算法消耗的各項成本偏低,則其安全系數同樣將偏低,更易遭遇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