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區塊鏈,人們自然想到去中心化,將之奉若神明。但是去中心化帶來的效率問題,大大限制了區塊鏈的實際運用,因此,發展出了聯盟鏈和私鏈。
一、聯盟鏈與私鏈的誕生緣由
十年前,比特幣誕生,區塊鏈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但是在區塊鏈發展史的早期,區塊鏈都是公鏈,也就是一個公開透明的賬本。
不過這個賬本有一些大問題,首先就是效率:若要給予社區所有人同等的權限,又要達成共識,必然犧牲了效率,提高了成本。去中心化雖然帶來了公平和透明,但在效率上,目前來說,沒有任何一條公鏈可以與中心化的系統相媲美。
另外就是隱私:公鏈這個賬本是對所有節點公開透明的,上面記錄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但是作為公司主體來說,有時候并不想把所有的信息都公開出去,商業機密什么的,怎么可能隨隨便便放到公鏈上去?
還有一點,目前的公鏈,和數字貨幣市場聯系太過緊密,而且還可能因為社區共識出現了分裂,導致分叉的發生。
因此,就有折中的方案提出來:犧牲部分去中心化,甚至是完全的去中心化,在權限這一關節上做出限制,以此來換取效率的提高。依照這樣的思路設計而出的鏈,就是聯盟鏈和私鏈。
我們知道,在區塊鏈領域,去中心化就是意味著在設計上,所有的節點、權限是一致的。一條公鏈,作為一個賬本,讀取、寫入的權限,沒有差別。而中心化,則意味著系統中的部分節點,相對來說有更大的權限,在寫入信息和讀取信息上,掌握著更大的權力。公鏈是全開放的,聯盟鏈則是半開放的,私鏈則相當于關起門來自己干。
二、聯盟鏈:特點與代表
聯盟鏈,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是半開放的,也就是說,作為一個賬本,它設計出來,就是針對某個特定群體的成員和有限的第三方,其內部指定多個預選節點為記賬人,每個塊的生成由所有的預選節點共同決定。它對特定的組織團體開放,具有一定準入機制。
為什么說是“一定準入”?
因為公眾可以查閱和交易,但不能驗證交易,或不能發布智能合約,如需如此必須獲得聯盟許可。也就是說,就像在一個王國內,有的地方你能進,有的就不能進,有的地方你能進去參觀,但是你要再上面動點什么手腳,那就不行了。在這個鏈里,各方的權力并不是平等的。
最需要聯盟鏈的,當然不是某個個體,而是各個大公司。現今最有名的幾個聯盟鏈,都是一些大公司在開發或者合作。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當然是為了互補共贏。比如,在同一行業內,特別是金融業,有些東西是可以共享出來的嘛,放到區塊鏈上,大家一起共享,都能省下很多成本,會減少很多道溝通、確認的程序。
說白了,就是大家伙組個朋友圈,解決內部各方的信任問題。
而且啊,聯盟鏈這個東西,不像公鏈那樣,非得發個幣出來,以達到激勵社區的作用,因為這本身就是內部小團體之間的事,不用擔心沒有幣大家撒手不干。而因為沒有幣或者token,和ICO扯不上關系,各家公司可以放心大膽地去開發。再者,聯盟鏈本身的節點準入,不像公鏈那樣,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也就是說,聯盟鏈的治理,可以為監管打開缺口。正因如此,聯盟鏈在合法合規上,相比公鏈來說,具有莫大的優勢。
那么,現在都有哪些聯盟鏈呢?
HyperLedger(超級賬本)Fabric項目,一個由Linux 基金會管理,得到IBM大力推動的聯盟鏈項目。它在2015年12月推出,旨在構建一個面向企業應用場景的開源分布式賬本技術平臺,成為跨行業的區塊鏈技術標準。目前,該項目在GitHub上相當活躍,有了大量的用戶,目前其技術框架已經較為成熟,有了眾多落地項目,還有馬士基、沃爾瑪、英特爾、郵儲銀行這類大型客戶。現在,該項目已經來到中國擴展,目前在中國的客戶已經超過50個,包括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百度等。
比超級賬本項目稍早,在2015年9月,位于紐約的一家叫R3的初創公司,發起了R3聯盟,推出了一個叫Corda的產品。這也是一個聯盟鏈產品,用于管理金融機構之間的法律協議,從成立之初就有很多影響力的金融機構加入,例如高盛、富國銀行、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摩根士丹利等。
2016年5月,由騰訊牽頭發起成立了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金鏈盟”),這是一個由深圳市金融科技協會、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深證通、騰訊、華為、中科院等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學術機構等組成的非營利性組織。2017年,金鏈盟推出FISCO BCOS,這是一個國產的聯盟鏈開源設計。目前它的成員也超過了1000個,覆蓋銀行、基金、證券、保險、地方股權交易所、科技公司、學術機構等多個行業,成員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因此,在設計監管接口時,FSICO BCOS更適合中國企業。它的特點,是側重于金融行業,并且較多考慮了監管機構的特殊性。這可能是國內發展最好、最活躍的一個聯盟鏈項目,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
除了上面這三個外,比較著名的區塊鏈項目還有微軟的Coco,企業以太坊聯盟(EEA)等。
三、私鏈: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聯盟鏈是半開放,私鏈則是企業私有,此時已經完全不存在所謂的“去中心化”問題了。
因此,當談到私鏈的時候,面對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建立難度,而是其合法性問題:所謂的“私鏈”還算不算是區塊鏈。畢竟,這樣一個鏈,是僅屬于某個組織的,即便它采用了某些區塊鏈的技術,但在此時,它也就是一個本地的記賬工具。
當然,可能這個記賬工具比原來的更好用一些。
四、公鏈、私鏈、聯盟鏈,誰將勝出?
在比特幣的第一個十年里,區塊鏈已經有了多次技術迭代,不僅有了區塊鏈1.0,還有了區塊鏈2.0、區塊鏈3.0,技術和應用上的邊界在不斷拓展,此時我們雖然依舊將它的本質解釋為一個“分布式賬本”,但是這個“賬本”能做的事,已經給了我們非常廣闊的想象。
而公鏈、聯盟鏈、私鏈,則是屬于區塊鏈的多種形態發展,某種意義上,也是在對比特幣這一初始區塊鏈的反思中建立起來的對區塊鏈應用方向的探索。畢竟,正是因為公鏈在成本、速度、隱私保護等方面有所不足,人們才想到建立聯盟鏈乃至私鏈。
甚至可以說,如今的區塊鏈行業,這三種形態也有一絲競爭的意味。私鏈在我看來,其實是各公司將區塊鏈的某些技術應用到某些項目上去,很難放入討論中來。但是聯盟鏈和公鏈,走的發展路子,幾乎是完全不一樣的。
公鏈要“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必然意味著在監管方面會有缺失。而且在上文也已經說過,公鏈很難擺脫token,這不僅給項目帶來違法風險,更可能因為整個數字貨幣市場影響到項目的發展。而聯盟鏈則避免了這些問題。但是,聯盟鏈和私鏈同樣面臨合“法”性的問題,不再中心化的區塊鏈,還是區塊鏈嗎?
目前,區塊鏈行業有幣圈和鏈圈之別。幣圈自然更關注公鏈,因為一些公鏈項目,以及可能建立在公鏈基礎之上的應用,會是整個市場發展的指向標。一旦像以太坊、EOS這樣的項目,解決了交易速度、數據承載量等問題,并發展出“殺手級應用”,那么整個公鏈市場,以及幣圈肯定會迎來光明。而在所謂的鏈圈,大家討論的都是區塊鏈技術開發,對聯盟鏈的發展也更為關心。更重要的是,聯盟鏈有較多技術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參與,而且其應用發展無疑比公鏈要好,因為像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加入相應的聯盟鏈,都是帶有明確的應用目的而來的。
公鏈與聯盟鏈各有擅場,發展目標也不一樣,未來的期許也并不一致。比特幣第一個十年,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一個拓荒期,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都還在找路。在下一個十年,區塊鏈最終會走出什么樣的路,是公鏈突破技術與應用瓶頸,還是聯盟鏈成為主流,或許會有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