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以為正確理解和把握區塊鏈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可能是一個要點和關鍵。不過,我只是一個初學者,沒有區塊鏈的實踐經驗,這種感悟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真有道理,這很難說,提出來請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已經有作者指出,中本聰的比特幣論文在2008年的提出,以及此人在次年首創比特幣的區塊鏈,與當時的經濟形勢,特別是同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看似兩個孤立的事件,其實背后有著強烈的歷史和邏輯聯系。我以為這種說法不無道理。我們知道,那場危機再次暴露出一直以來各國傳統的法幣制度固有的弊端,一個是政府壟斷,另一個是貨幣不穩定;然而,面對危機,在傳統的貨幣制度下,除了實施量化寬松政策,擴大政府投資并強化對經濟的干預之外,人們似乎并無其它更有效的復蘇經濟的辦法,這些辦法雖能在短期內取得一定成效,但卻不可避免地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的通貨膨脹。正當其時,出現了中本聰的比特幣論及其區塊鏈技術實踐,這些東西的突出特點,恰好就是能夠或者有助于擺脫傳統貨幣制度的上述兩大弊端,說它們之間存在某種內在聯系不是更合理嗎?
如果說沒有直接的關聯,至少也要承認傳統的法幣制度所面臨的困境推動了比特幣一類數字貨幣的出現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或者說這些新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順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事實上,從歷史上來說,最初的交換媒介或一般等價物的出現,就是為了克服實物交易在時間、空間和人身上的不便和困難;而這種媒介和一般等價物的不斷發展和演變,從商品實體到金屬,從各種金屬到金銀;從金銀幣到紙幣,以至于紙幣又經過漫長而曲折的演變,直到二次大戰后形成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無一不是應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可以說,克服市場交易的困難,應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看來是貨幣制度發展演變的一條法則。我們還可以說,上世紀70年代初,美元與黃金脫鉤,結束了戰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既為以美元為中心的法幣制度留置了空間,其實也預示了它的局限:2008年金融危機表明法幣制度似乎遇到了其本身難以解決的困難,盡管這距離法幣制度的終結還很遙遠。實踐在呼喚一種可以擺脫政府法幣壟斷,同時本身又穩定的一般等價物。比特幣一類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合乎貨幣制度發展演變的邏輯,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潮流。
第二,人們已經指出,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出現,驗證了哈耶克《貨幣的非國有化》(1977年)的觀點和主張。我以為這樣說也不無道理。哈耶克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和思想家,在貨幣理論和政策主張上也有他一以貫之的觀點和主張。我們知道,關于經濟衰退和危機的根源,哈耶克與凱恩斯的觀點一直是對立的。凱恩斯認為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為此他主張增加投資,如果私人投資無望,即應依靠政府投資(主要是增加財政支出),以擺脫危機,恢復和發展經濟。哈耶克則認為,貨幣投資過度(《物價與生產》,1931年)恰恰是經濟衰退的根源,因為這會破壞“較高生產階段”(可以大體理解為生產資料生產)和“較低生產階段”(可以大體理解為消費資料生產)之間的均衡,從而造成經濟衰退。他指出,如果投資的增加來自于自愿儲蓄,舊的均衡就會被新均衡所取代。因為這意味著增加投資是以自愿儲蓄(即自愿減少消費)為代價的,就整個社會生產來說,又會建立新的生產結構和新的均衡,只是調整了較高和較低生產階段之間的比例。然而,如果投資擴張是通過銀行信用擴張而來的,那結果就可能不一樣了。這種投資擴張不是來自人們的自愿儲蓄,而是來自銀行的信用擴張(即所謂強制儲蓄),此時人們的消費意愿并沒有減少,所以當這種投資帶來新增收入時,人們寧可將其完全消費掉,而不愿將其儲蓄下來再行投資,于是就會出現較高生產階段的資本短缺。資本短缺勢必引起較高生產階段的萎縮和蕭條,可見整體經濟均衡的打破正是貨幣過度投資的結果。哈耶克還指出,這種資本短缺還會因為生產成本和利率上漲而加劇。
到了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西方國家經濟衰退,美英等國依據戰后主流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的一貫主張,增加信貸投資以增加就業、恢復經濟。未曾想這又引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為了遏制通脹,它們又轉而采納貨幣主義(控制貨幣供給)和供給學派學說(減稅以刺激供給)。面對這種似乎不知所措的嚴重局面,哈耶克不僅重申了他先前的貨幣信貸過度是危機根源的理論,而且進一步提出了《貨幣非國有化》(1977年)的主張。他主張取消政府發行貨幣的壟斷特權,實施貨幣發行非國有化。他認為貨幣像其他商品一樣,應該允許各企業家自行發行,在各種貨幣的自由競爭中優勝劣汰,這樣便可滿足對交換媒介的需要,同時又可避免通貨膨脹。他還指出,退而求其次,可以恢復金本位制,但總不如自由發行來得好。
哈耶克的貨幣非國有化的理論和主張,改革開放以前,在中國理論界一再受到無情嘲笑和放肆攻擊;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看法漸漸發生了意味深長的變化;及至比特幣和區塊鏈出現之后,更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確,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的實施,體現了貨幣非國有化的精神;更可貴的是,這些新技術的實施,恰好說明哈耶克的理論和主張擊中了傳統貨幣制度的要害,一個是政府壟斷,另一個是法幣不穩定。可以說,在一定意義上,哈耶克是新型貨幣的預見者。然而,也不能說得過分,畢竟哈耶克的思想和主張,沒有越過實體貨幣的范疇,而比特幣和區塊鏈屬于虛擬貨幣和數字經濟的范疇;還有,哈耶克生活的年代,還沒有出現互聯網和大數據這類新時代的新工具,而離開這個新時代,也不會有比特幣和區塊鏈這樣的新事物。但哈耶克作為新貨幣制度的預見者的歷史地位是不容抹殺的。
第三,就比特幣和區塊鏈的本質來說,也與市場經濟的本質如出一轍。比特幣的本質在于去中心化;區塊鏈的本質則在于通過一系列相關技術來實現去中心化。這些技術的基本特征是分布式共識,其核心技術是非對稱式密碼,所以密碼共識是區塊鏈的本質。這同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一致的。我們知道,計劃經濟的本質是政府對社會經濟的支配和壟斷,這種壟斷通過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經濟制度和所謂按勞分配加以實施,強制性的中心化是其本質;歷史已經證明,政治的集權和意識形態的個人崇拜是支撐這種中心化的兩根支柱,沒有這些支柱,計劃經濟是搞不成的。市場經濟的本質恰好就在于破除這種壟斷,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經濟資源配置、經濟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等領域,均要聽從市場供求關系的調節,這不就是去政府中心化嗎?政府的作用當然不可或缺,但它不應是決定性的,中心是市場而不是政府,這是人們的共識。
市場經濟本質上的去中心化,正是區塊鏈的密碼共識得以產生和實現的制度環境,也是它得以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無邊界的價值流通方式,沒有無中心的公共信息平臺,便沒有區塊鏈;同樣,沒有這些體現去中心化的條件,也不會有新時代條件下的真正的市場經濟。
一般認為區塊鏈1.0是以數字加密貨幣為典型應用的區塊鏈初級發展階段,主要應用包括比特幣、萊特幣等等。它們提供了區塊鏈的基礎平臺和基本應用開放模式,但功能較為單一,只能履行支付等簡單應用。區塊鏈2.0則以智能合約為典型應用,通過把計算機代碼記載在區塊鏈上,實現了數字化合約的可信存儲和執行,從而實現多業務系統的協同工作,并將區塊鏈功能擴展到其他金融領域,包括數字資產的去中心化交易,金融交易、眾籌、公司管理、以及制造業、保險業、銀行業和物聯網等應用。人們還在談論區塊鏈3.0的探索。當然,去中心化也不是任何經濟行為和組織都需要的,它實際上更適應于大規模的經濟模式,實現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有機結合。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這一本質特點,使其能夠從根本上讓組織形態減少摩擦并且提高效率,從而為將區塊鏈推行到更廣闊的領域提供了可能。這當然有待于探索更成熟的實現形式。
然而,事情還有另一方面。以自由競爭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必然需要科學有效的宏觀調節,以解決市場失靈,這主要是指極易導致經濟發展不穩定,甚至出現衰退和危機;還包括完全競爭條件下極易出現收入分配不公和兩極分化;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政府宏觀調節。這種情況在區塊鏈的發展中也同樣出現了,不顧條件不論需要、盲目冒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需要政府加以積極引導和科學規范和管理。對于假借區塊鏈的名義大稿傳銷和非法集資等行徑,更應嚴加取締。
第四,各國政府對區塊鏈采取何種態度,以及區塊鏈的前景究竟如何,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經濟發展的程度,或者政府對市場經濟采取何種態度。事實表明,市場經濟發展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往往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而計劃經濟和高度壟斷的經濟則極易采取保守和排斥的立場。我國政府對比特幣和區塊鏈的態度前后發生的變化,就是生動的例證。起初排斥和嚴加管控,后來開始面對現實,加以認真研究和理性對待,再后來予以積極支持和力求適當管理,這正好反映了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這一客觀現實,也符合其實際的需求。
我國經過40年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這一點無可置疑。但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還沒有到位,還存在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是體制和機制問題,距離建成一種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仍任重道遠,這同樣是無可置疑的。別的不說,到目前為止,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原則性目標就遠未實現。破除政府對經濟權力和資源配置的壟斷,有待切實推進,這項任務不完成,我們的改革就難說取得完全成功。這方面改革存在的障礙,既有特殊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又有以往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系列傳統觀念的干擾,還有實際操作方面的困難等等。事情明擺著,壟斷不破除,不實現去中心化,真正的市場經濟難以實現,區塊鏈技術也難以推進。因此,單單從推進區塊鏈這樣的先進技術和經濟組織的角度來說,也一定要堅定地支持中國經濟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即以自由競爭為基礎,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贊同和支持政府對經濟生活的科學有效地宏觀調控。
我們希望并且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定有光明的前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必定會在中華大地上落地生根,作為市場經濟產兒的區塊鏈技術和以其為基礎和構架的經濟組織形式,也一定會在這個歷史潮流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