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在達里歐《原則》一書,就有提到:在決策偏好上,大多數人習慣關注一級(短期)的直接結果,忽視二級、三級(相對長期)的后續結果。
可以理解,但不意味著應該停留在這樣的一級決策視線。關于區塊鏈遠大于數字貨幣的價值,我在《放下數字狂熱與焦慮,基于價值判斷虛擬貨幣的未來》一文中已提及。關于區塊鏈本身對社會的影響,去年5月,我在一篇文章也已提到:
區塊鏈這種顛覆性的技術,大家往往傾向高估其短期影響,低估其長期影響。區塊鏈崛起的周期會比預期要長,同時,影響會遠超出大多數我們的想象。
現在,區塊鏈技術,正在進入人們生產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改變社會生產關系,產生(相對一級決策偏好)更具價值的影響。
以上,區塊鏈對生產關系的革新、影響之大,以及崛起時間之長——這三者,是不是存在一個相對底層技術本身更易理解的視角,幫助人們理解,進一步,參與到區塊鏈帶來的新商業可能?
本文認為,具體的商業落地,作為一種視角,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理解區塊鏈對生產關系的革新。
接下來將基于商業落地項目視角進行分享:
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場景有哪些
在不同賽道,區塊鏈正在落地的商業項目進度如何
這兩個視角,我們首先會以一個流程(區塊鏈、智能合約的實現流程)為基礎,然后基于其中一致性邏輯,對照多種場景的可能性。
一. 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場景有哪些 1. 區塊鏈基礎工作流程
區塊鏈的工作流程包括四個環節。在執行這四個環節之前,需要交易已經發生。
首先,「發送節點」,即發生交易的節點(錢包),向全網廣播交易產生的新數據(存儲在區塊中,傳遞的是區塊數據)。
「接收節點」,即周邊節點,收到新數據后,進行初步合法性檢驗。檢驗通過后,這個環節的周邊節點,向「全網節點」傳遞。
「全網節點」執行共識算法(PoW、PoS、DPoS等),確定存儲交易數據的區塊合法性、正確度。
達成共識后,將區塊納入區塊鏈中,完成數據存儲。
如圖:
區塊鏈工作流程
以共識算法為前提,全網節點達成共識、交易被認可,展示了區塊鏈取代傳統第三方中介、中心平臺信任保證的可能——區塊鏈在創建一個基于共識算法的信任機制。
2. 區塊鏈多種應用場景
對應區塊鏈實現去中介、去中心(或者說弱中心、弱中心)的信任平臺支持,區塊鏈在多場景中正發揮其信任機制功能。
目前,對區塊鏈落地場景的分類,一般包括:數字貨幣、支付匯兌、登記結算、數據存證、知識產權保護、供應鏈與溯源防偽、身份認證與公民服務、物聯網、保險、醫療、博彩與預測市場等。不過,這個分類并不算友好——一部分場景屬于某個落地環節,一部分場景屬于行業應用。
本文嘗試構建一個相對簡潔的分類方式,基于區塊鏈對社會前兩個階段的影響(第一階段:數字貨幣、第二階段:資產金融化、第三階段:區塊鏈下的社會治理)。
數字貨幣場景
資產金融化場景:基于區塊鏈的交易流程
數字貨幣場景,包括無現金支付(法定、非法定貨幣的支付流通)、代幣/通證。這里可以額外補充的是,基于共識機制產生的數字貨幣,現在已經解決了貨幣唯一性、雙重支付難題等。
資產金融化場景,這里的資產金融化,主要是指資產基于區塊鏈實現價值流動。
資產金融化落地,需要經過一個從資產編碼到資產交易完成權利轉移的過程。這一個過程,每一環節,分別展現了區塊鏈如何發揮效用。比如,在注冊環節,區塊鏈完成身份確認。在登記環節,區塊鏈需要對資產進行存在證明。在確權環節,區塊鏈會給所有者唯一權限,控制自己的資產。在狀態追蹤環節,區塊鏈上的時間戳,為資產溯源提供了可能。在交易環節,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自動化處理外部發起的交易請求。資產交付環節,區塊鏈發揮著它數字貨幣的功效:支付、清算、匯兌的去中心流程。
如圖:
資產金融化流程(區塊鏈上實現價值流動)
與這一個完整的資產代幣化、金融化流程對照,區塊鏈正在影響各種行業應用:知識產權(如內容版權)、供應鏈、保險、醫療、博彩與預測市場。
比如,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內容在區塊鏈上登記后,所屬權確定,對版權有需要者,通過智能合約,請求權限——同時內容資產完成一次交易。
再比如,在供應鏈上,區塊鏈用(不可篡改的)時間戳記錄資產/商品的狀態變化,對資產追蹤,一可以確定(比如珠寶)資產是否在安全的流程中、二可以檢驗資產的狀態(比如新鮮食材)是否符合要求。
其他任何行業,資產上線區塊鏈后,價值流動,基本可以一一對應上面的流程圖。
接下來,會重點呈現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實現。
3. 智能合約基礎工作流程
智能合約,可以被定義為:數字形式定義的承諾。智能合約控制數字資產,包含合約參與者約定的權利、義務,條件滿足的前提下,由算法自動執行合約內容。
智能合約實現的一個基本要素:合約參與者、合約資源集合、自動狀態機、合約事務集合(合約中下一步動作、行為,控制合約資產以及對外界信息進行回應的集合)。
智能合約的執行流程圖,如下:
智能合約模型(要素與流程)
最簡單的智能合約實現的邏輯是這樣的:
基于共識的智能合約,可以自動執行合約事務,無需第三方介入。
資產的流動,回到了最本源的狀態:人與人之間直接交易,不要平臺中介。
4. 智能合約多種應用場景
目前智能合約具體的應用場景包括房屋租賃、差價合約、代幣系統、儲蓄錢包、作物保險、金融借貸、設立遺囑、證券登記清算、博彩發行。
從智能合約的實現流程來看,對比起目前應用的有限場景,其實智能合約在其他場景同樣具備想象空間:任何我們在區塊鏈上定義了權利、義務(條件)的資產,都可以借助智能合約,(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自動完成交易,價值流動的效率將提高。
二. 不同賽道,區塊鏈正在落地的具體商業項目如何
上文提及第一部分,區塊鏈基于共識算法等為交易創設了信任機制,這個信任機制,使得區塊鏈在貨幣經濟、資產金融化發揮的效用。第二部分,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實現資產自動交易。這兩部分的流程邏輯,可以對照各行業場景,發揮相應效用。
現在,我們將視線轉移到各行業對應的具體商業項目——各賽道正在發生什么?
在嘗試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對照了互聯網崛起之時,最先是信息、社交、電商的項目迅速擴開影響力,使大眾理解互聯網、進而成為參與者。那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哪些領域的項目,會最先讓大眾參與進來?我們覺得很可能和互聯網類似——應該是對大眾來說,理解門檻最低的那些領域。
這里做一個補充說明,在主流的觀點里,區塊鏈最先革新的是金融,包括支付、清算、票據、信貸、保險。但是,面向大眾,(無現金)支付環節,一是交易速度不比目前有第三方中心支持的快,二是非法定貨幣被大部分(B、C端)用戶承認還需要跨過法律、用戶風險(非法定貨幣價格變動)承擔門檻。清算、票據、信貸、保險,并不算大眾常規使用/接觸的場景。所以,金融,應該并不是最先讓大眾理解區塊鏈的賽道。
我們認為相對大眾來說門檻較低的領域,從目前的創業賽道來看,包括:
社交
娛樂
電商
社交賽道,可細分為:通訊、內容社交等。通訊領域的項目包括ONO,今年1月已經獲得數百萬融資。MatchPool,社交平臺,兩天內完成價值580萬美元的以太坊眾籌。Twister,2014年國內就有報道過,嘗試做去中心化的微博(不過目前已經沒有更新的信息)。內容社交領域,有Steem、ZapChain、Yours、QunQun等,主要是基于內容提供,其他用戶可以對內容進行交互:支持、贊賞、點評、互動交流。
娛樂賽道,并不完全獨立于社交賽道,即也包含社交功能,現有JetCoin、FansTime、e秒,這類項目主要是基于區塊鏈提供的信任機制,粉絲可以在平臺交易公眾人物的產品。哈希世界,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大眾理解區塊鏈本身。XPlay,基于區塊鏈的匿名去中心機制,使用戶可以進行音視頻交易。去中介的直播平臺Youlive等。
電商賽道,目前Winding Tree、愛游購,嘗試將原來的B2B旅游產品,去中心分銷。TraDove、Storiqa,則從全球交易切入,解決的是跨過交易的安全信任問題——通過區塊鏈提供的信任機制支持,大方向是使得大中小企業可以直接進行線上跨國貿易。
接著:
知識產權保護
金融賽道
知識產權保護賽道,Ujo、星鏈、原本區塊鏈、Blockai、Stem、紙貴等,主要基于區塊鏈上資產確權,追蹤保護知識產品權益,還有基于智能合約,實現原創者(作家、音樂人、畫家、設計師等)與受眾之間的直接交易。這個方向,會非常有意思:人們所有的知識產品,不需要掛靠收取中介費的平臺,創作者們實現經濟收益最大化。
金融賽道,在區塊鏈智庫甲子光年平臺發布的區塊鏈項目庫中,有超過(不含交易所)160個項目是屬于金融賽道的。即超過20%的項目聚焦在金融領域,參與方不僅是創業團隊,還有大公司。
其他:供應鏈、法律、身份確認與防偽等。在此就不做具體展開。
以上賽道的初步分享,是基于目前公開信息的梳理。從這個初步版圖,再對照上文我們展開的區塊鏈實現的工作邏輯,應該不難理解,為什么區塊鏈可以助力這些賽道項目的展開,進一步的,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生產生活場景,思考區塊鏈技術還會帶來什么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