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周圍的每個人,從那些幣圈里一夜暴富的人,到John Oliver,都在試圖向人們解釋,數字貨幣是多么充滿活力,區塊鏈技術也逐漸開始拓展一些實用又奇特的應用領域。
如果“鏈道”傳教士們的話值得相信,那區塊鏈技術真的是有改變世界的力量。但是當你開始向鏈神禱告之前(驚奇嗎,區塊鏈已經有自己的宗教),關于區塊鏈技術的很多細節還值得推敲,至少現在傾全社會之力發展區塊鏈并不是很理智。
用一分鐘回顧一下,區塊鏈和傳統的數據儲存方式相比有什么優點:
透明性。所有的鏈上交易對每個人都可見,沒有中間人,比如銀行、支付寶、微信或者其他中間機構。
匿名性。任何人都可以在區塊鏈網絡上創建自己的地址,就像比特幣錢包,你可以用“建國北路”或者“邁克爾鐵柱”這樣的名字糊弄過去。不過交易的匿名性問題,在特定項目中是優是劣還有待商榷,不知道莊家究竟有幾只手。
安全性。去中心化的結構使得每個節點都可以充當交易的公證人,且數據記錄無法刪除。每個新產生的區塊嚴格按照時間線順序推進,時間的不可逆性導致任何試圖入侵篡改區塊鏈內數據信息的行為都很容易被追溯,導致被其他節點的排斥,從而可以限制相關不法行為。
多樣性。區塊鏈還能應用于房地產、銀行流程、送包裹、智能手機、選舉——這些我們想到的,也有很多我們還沒想到的。除了發幣,人類聰明的腦袋瓜一定還能想出其他的變現方式。
在你歡欣雀躍準備用起早貪黑掙來的血汗錢投資到陰暗的ICO前,這里頭還有不少風險。
實名還是不實名?
real-name registration
—
隱私數據保護的相關法律正在試圖跟上用戶數據共享的腳步。
《華爾街》日報指出,區塊鏈技術很難適配每個國家的法律。如果它跪倒在某個國家的法律面前,用戶數據可能就會有遭到濫用的風險。
今年5月底GDPR正式開始實施,若美國的區塊鏈網絡持有歐洲公民的數據,可能就違反了GDPR的相關規定。據報道,區塊鏈的一種拓展延伸可以確保歐洲公民的隱私而不管他們的數據在何處,如何儲存,不過這個技術還在早期階段。
傳統的數據儲存方法可能不太安全,但是可以通過修改、刪除等操作來適應不同國家的隱私權法律,但對于區塊鏈網絡來說不可能,“諷刺”的是這恰恰是區塊鏈引以為豪的安全。
“最后一英里”
last mile
—
有專業人士認為:
“互聯網技術解決了信息獲取、信息分享的問題,而區塊鏈是解決交易的問題,也就是說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分鐘,怎么去公平交易,需要區塊鏈來實現。”
將真實物理世界的人或物與抽象的記錄聯系起來非常困難,需要使用一個通用的標準。
由于身份驗證技術不完善,世界各國政府會疲于應對用戶數據泄露問題,區塊鏈技術也沒有徹底解決這個根本問題。
《哈佛商業評論》一篇文章指出,新型中介機構將出現“最后一英里”的問題,即將數字記錄和他們的離線記錄同步,可能會成為新的商機。
其實在很多國家,用戶不介意用一部分隱私信息去交換生活的便利,這些用戶數據也給了很多互聯網公司帶來新的創業風口。
生態環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從生態環境角度看,“挖礦”已經從原本無害的行為演變成一個略微丑陋的東西,它像一個吃能量的怪獸。
比特幣礦業的年耗電量估計為14.54萬億瓦時(TWh),算下來平均交易一個比特幣需要用電163千瓦時(KWh),足以為一個美國一般家庭供電五天半。這樣的用電量是什么概念?跟中亞國家土庫曼斯坦相當。土庫曼斯坦的電力消耗排在全球各國能源消費排名第81位。而以太幣礦業的平均電力消耗為比特幣的三分之一,即4.69TWh,平均交易一個以太幣要用電49KWh,4.69TWh的電力消耗都可以追上東歐國家摩爾多瓦,摩爾多瓦在全球能源消耗排名位列第120位。
在一些落后的地方,能源仍然來自煤或者化學物質燃燒,使用更多的電力去挖礦也意味著會有更多的有害物質最終進入大氣層。
因為極大的耗能,有的礦工為了節省成本,用了一些非正常渠道的“廉價電”,有些發電站現在自己也開始做礦主,擾亂了電力供給,然后悲催了。
......
科學家們仍舊在開發最佳實施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目前已有很多創造性的途徑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某些把區塊鏈當做治療社會弊病的靈丹妙藥的人,可能不會考慮尚未解決的技術的負面問題,也有很多人預見它可能會使未來偏離軌道。不過在我們將生活的一切交給“鏈神”之前,還是應該好好先思考它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