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區塊鏈將收益返還給生態圈里的所有人,這種盈利模式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傳統互聯網“壟斷-收割”模式不再,媒體重生的時刻到來。
被互聯網打倒,與打倒互聯網
媒體在互聯網沖擊下的日子不好過,因為媒體的商業模式正在崩潰。這已經成為了業界的共識。
然而很少有人意識到,媒體和互聯網本質上在共用一套商業模式。不是媒體的商業模式不行了,而是有人比你更好地完成了“販賣注意力”的任務。
長期以來,媒體的收入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售賣內容收入+售賣廣告收入。媒體先用低價向受眾售賣內容,凝聚起受眾的注意力。再將受眾注意力向廣告商出售,獲得廣告收入。
這種商業模式被稱為“二次售賣”。媒體業界和學界的公認說法是,媒體分別出售兩種商品——內容和受眾注意力。大多數媒體更愿意相信自己核心是在售賣內容,廣告只是副產品。就連大學的新聞教科書上,也將廣告稱為“對媒體產品的價值補償”。
這種對商業模式的錯誤判斷,幾乎注定了媒體被互聯網擠壓的命運。
這種判斷一是因為創作者對自己的作品有天然認同感。二是在傳統媒體時代,紙媒售賣出去的是報紙、雜志等實體產品,廣告夾雜在其中一些版面,這帶來了更大的迷惑性。
媒體理所應當地認為,好的內容應該賣出好的價格。也因此,不少傳統媒體在進行改革時,花了大力氣在“售賣內容”上。但效果均不理想。
在媒體錯判商業模式時,另一個龐然大物“互聯網”開啟了他的跨界攻擊?;ヂ摼W意識到,商業模式的本質就是在售賣“注意力”。注意,本質上不是兩種商品,只有一種——“注意力”。
如果用這種思路來解讀媒體的商業模式,上圖就會變成下面這張圖:
內容不是用來售賣的,是用來換取用戶注意力的。也因此,內容不只可以低價出售,也可以免費贈送,甚至還可以你來看內容我還倒給你補貼十幾塊錢。
互聯網將這個商業模式做到了極致,即“用戶至上”原則。這條互聯網產品圣經背后隱藏的邏輯是,只要有用戶,我就有不可估量的賺錢潛力。
用戶至上因此成為了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支點,由此衍生出了諸多在傳統行業看來不可思議的行為:如“補貼大戰”燒掉幾十億,各家VC仍然爭著往里投錢;公司一直不盈利也能獲得50-60倍PE估值……
互聯網的“用戶至上”,實質是“壟斷——收割”模式。燒錢補貼——壟斷市場——收割用戶,已經成為了互聯網屢試不爽的商業發展路徑。
這也催生出用戶的極大不滿。當壟斷完成,用戶就從上帝,變成了互聯網公司手下待宰的羔羊。
互聯網的誕生,讓媒體變成“傳統媒體”,用此模式破壞了媒體的商業模式。如今,這種命運也將在互聯網的身上重演——區塊鏈的誕生,將讓互聯網變成“傳統互聯網”,亦將破壞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打土豪,分田地”
互聯網平臺興起時號稱“去中介”,但時至今日,互聯網平臺已經成為了最大的中介。
以內容平臺為例——互聯網內容平臺通過壟斷,同時收割媒體(內容生產方)和用戶。平臺99%的利潤都來自于攫取雙邊生產的價值。
平臺方如何實現收割?用算法干預feeds流。一個內容平臺對feeds流的算法干預越大,這個平臺對內容生產方和用戶的利益剝削就越狠。
這本質上是一場對“用戶注意力”控制權的爭奪戰。feeds流的排列順序決定了用戶能看到什么,先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
當一個平臺不干預feeds流,用戶注意力由內容本身的受歡迎程度決定。當一個平臺干預feeds流,用戶注意力由這個平臺的意志決定。
不要相信“算法沒有價值觀”的說法。算法是由人設計的,算法反映的是其背后設計者的意志。
我曾經在一家用戶數超2億的內容社區負責產品設計,從0到1搭建類似于今日頭條的內容平臺。和頭條一樣,我們的feeds流采用算法干預。在參與算法權重設計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竟然掌握著對于內容生產者的壟斷性強勢權力。
面對算法的意志,用戶的意志微乎其微。我想看的東西,不由我自己決定,不由內容的品質決定,而由算法推給我的內容決定。
同樣的,我們推出了廣告分成計劃。每1000個閱讀量分給作者1元錢。內容生產者們歡呼雀躍,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廣告變現。而只有我們作為平臺方知道,我們將這些用戶注意力賣給廣告主的時候,每1000閱讀量價格輕松高達100元甚至幾百元。
你創造的閱讀量,99%的價值被平臺方拿走,平臺方分給你1%。這就是所有算法干預feeds流模式的內容平臺廣告盈利的秘密。
我曾跟不少在多個渠道分發內容的媒體和自媒體人聊過。大家公認,微信公眾號的廣告變現能力最強。一條內容的廣告價值甚至可以高達十幾萬。而在算法干預的內容平臺,盡管閱讀量可能高達微信公眾號的幾百倍,但是廣告價值微乎其微。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巨大的差異?很多人以為是用戶粘性和用戶質量的差別,這只是表層原因。真正的本質原因在于,平臺是否愿意將用戶注意力的控制權還給媒體——要知道,用戶注意力即收益。
微信允許用戶注意力的控制權掌握在媒體手里,而算法干預的內容平臺則牢牢將用戶注意力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前者將利益藏富于民,而后者則以此剝削內容生產者,拿走其創造利益的99%放到自己的腰包里。
區塊鏈的出現,將讓所有內容生產者直接面對用戶,徹底顛覆這種平臺作為最大中介的壟斷收割模式。平臺方抽走的利益,將全部回到媒體(內容生產者)和用戶的手里。
誰消費,誰傳播,誰受益
很少有人意識到,當你打開app閱讀文章,動動手指轉發的時候,你的利益也在被平臺方攫取。
事實上,用戶的每一個行為都在為整個內容平臺生態做著貢獻。你注冊貢獻了活躍用戶數,你轉發貢獻了閱讀量,你看到廣告貢獻了廣告曝光量。
如果有一個生態,將你行為產生的價值全部量化并且歸還到你手里:你注冊、轉發都能獲得收益,你還能給自己主頁的廣告位定價,出現在你視野里的廣告全都要給你付廣告費。同時,你也可以用手中的收益去支持優秀的作者,吸引更多的用戶和廣告主,促進整個生態的良性循環。你是否愿意?
Of course. 不加入這個生態,我還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能產生這么多價值。這就是一個區塊鏈媒體平臺的典型生態。
不過,問題來了。在區塊鏈時代,平臺方為什么愿意放棄傳統互聯網時代的壟斷剝削收益,將這些收益全部還給媒體(內容生產者)和用戶呢?
本質原因在于,區塊鏈和互聯網截然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ヂ摼W的“壟斷-收割”模式,決定了其以中介方式存在,平臺的收益大多來自于收割平臺使用方。而在真正的區塊鏈生態中,創始團隊和用戶的利益捆綁在了一起。
典型的區塊鏈內容應用是steem.it。在這個區塊鏈內容生態中,生產優質內容、投票和打包區塊等行為被認為有利于社區發展,將獲得獎勵。
STEEM幣由平臺按照特定的算法每年100%的速度增發,10%進入貢獻獎勵池。獎勵池分成三份,大致分配如下:
(1)發帖/評論/回復等創作者獎勵75%;
(2)給帖子投票的人,獎勵15%;
(3)記錄并打包成區塊的“證人們”獎勵10%
投票是激勵優質內容生產的規則關鍵。你的帖子投票越高,你獲得的獎勵就越多,給你投票的人分得的獎勵也越多。當別人給你的帖子評論的時候,他會獲得獎勵,你也可以獲得他獎勵的50%。
token是對整個區塊鏈生態的價值量化。創始團隊的收益來源于token的升值。他們在項目發布之初就擁有一部分token,之后所有工作的核心目標是讓更多人加入生態,生態越壯大token升值就越多。因此,他們非但不會收割用戶,還會不遺余力地促進價值在生態中的流通。
在這個區塊鏈生態之下,就算創始團隊離開了,用戶們也能繼續在里面很好地繼續活躍,維持生態的運轉。每個用戶也是token的持有者,因此他們仍然會積極維護這個生態的良好生態。
要知道,媒體和用戶不是傻子,沒有人愿意被壟斷和收割。當區塊鏈將內容和行為創造的價值還給創作者和用戶,“壟斷-收割”模式的內容平臺終將被人們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