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姜琳
湖南洞庭湖3萬畝國家濕地被圍成“私家湖泊”,江蘇泰州數萬噸化工廢料非法填埋長江岸邊,河南濮陽縱容企業偷排并編造虛假文件應對督察……近日接連曝光的環保案件中,企業造假、偷排和瞞報等行為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針對“誠信”這一環保監管的最大痛點,一些業內專家近日表示,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等特點,提升環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追溯性,從而讓企業的不良記錄消不掉、改不了,違法行為藏不住。
“現在環保監管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環境嚴重污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少缺乏環境責任感、不誠信的產業主體。”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執行副會長、原環保部政法司司長李慶瑞在近日舉行的首屆區塊鏈綠色應用國際智庫論壇上表示。
他認為,由于數據分散等原因,缺乏對企業責任的有效監管機制。而區塊鏈技術如果能幫助解決這個問題,將是難得的機遇。
多位專家表示,區塊鏈用技術設計取代傳統的權威控制和情感信任,建立了一種全新的網絡結構進行認證、確權、交易和追溯等。由于其公開透明、分布廣泛,并且不可篡改偽造和取締記錄,可以有助于消除環保欺詐、造假等行為。
“環保最基礎的是數據。”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說,從環保監測執法到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環境工程建設,再到綠色金融、廢物回收、有機食品可追溯等,相關數據進入區塊鏈后,一個交易就形成了,企業很難為了經濟效益篡改數據,環保和效益之間的博弈將為之緩解。
在趙華林看來,要實現上述功能,首先要跟物聯網連接,確保數據真實、可采集;其次是管理等各方面要依據區塊鏈的核心思想,做好配套工作。
“除了失信造假外,環保產業還面臨大量棄風棄光棄水、綠色定價機制缺失、碳交易監管成本較高等問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國際部主任柴麒敏表示,解決了這些,區塊鏈技術才能真正創造價值、成為能夠落地的產業。
柴麒敏說:“我們在強調區塊鏈技術優勢的同時,也要看到區塊鏈本身增加能源消耗和排放的問題。”
據他介紹,2017全球比特幣總耗電量相當于捷克一個國家的年耗電量,每塊比特幣交易還需耗電一千度左右。因此,未來除服務環保產業外,區塊鏈底層技術、數字應用和自身基礎設施方面都應有綠色化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