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越多越浪費光伏難解“棄光”
光伏發電“棄光”,就是光伏電站的發電量、超過電力系統最大傳輸電量和負荷消納電量。與棄光并存的是“限電”,即限制電力輸出。棄光率越高,意味著光伏發電利用率越低。記者了解到,2017年,西北五省區的平均棄光率為14.1%,遠遠高于6%的全國平均水平,而2015年、2016年這一數字最高超過30%。西北地區不少光伏企業參與當地電網的競價交易,用低于市場價競價的方式來取得上網送電指標,以降低棄光率。記者了解到,2015、2016年西北五省區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分別為608萬千瓦時和943萬千瓦時,占到全國的40%和28%。而此時西北地區的電網建設速度卻遠滯后于裝機新增規模。
除此之外,鋪設特高壓線路也是成本高昂,據計算,鋪設輸電線路100公里,投資成本需要12.5億元。業內人士稱,“棄光”主要是電網輸送能力有限,電站建成后無法并網。西北地區就地消納能力弱,電網輸送能力又沒有跟上光伏電站的建設速度,因此“棄光”限電現象難有明顯改觀。數據顯示,2017年西北地區光伏發電量392.8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7.81%,而全年包括外送在內的用電量增長只有7.79%。
用電大省優先本地就近消納顯優勢
西北地區的光伏電量受本地消納能力所限,因此絕大部分需要運送到別的地區。而在我國沿海地區,許多經濟強省也都是用電大省。那么,這些從西北地區輸出的電,是否可以運送到這些地方呢?
劉會朋是浙江省慈溪市一家光伏電站負責人,兩年前他所在的公司發展重心由西北轉向浙江,一是由于西北棄光率高,影響了公司收益,二是浙江經濟發達屬于用電大省,這樣就不用擔心限電的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浙江根據土地稀缺的實際情況,更多是在布局分布式光伏項目。在寧波市鄞州區,記者看到面積達幾萬平米的光伏組件都鋪設在屋頂。在浙江平湖、桐鄉等地,分布式光伏基地超過50個,企業負責人表示,屋頂發電屋內企業就能用電,對于供電部門省去了很多電纜設備的投資,多余的電量還可以上網銷售創造收入。因此,基于解決用電缺口和新興產業布局的考慮,浙江全省大力發展光伏產業。
由于本省已有充足光電可以使用,因此浙江對遠距離輸送光電的需求自然減少。另外,如果使用遠距離輸送的電力,通常損耗在10%左右,此外還要考慮電網的安全問題。
通常在特高壓線路中,還配有火電、水電等有穩定性保證的電力發揮調峰功能,但如果對于火電、水電發展不足的西北地區,就無法提供這種調峰電力,因此,從用電方來說,從風險角度考慮,就會放棄一些電力的輸送,就近消納也就成為一個的基本原則。
“儲能電站”破消納瓶頸或成行業“剛需”
事實上,對于西北地區的光伏發電站來說,除了產能過剩和無處輸送,目前的一個關鍵的問題還在于,當地的電網規模還不具備支撐千萬千瓦級光伏電的輸送能力。那么,有沒有能夠將光電轉變為穩定電力,從而保證其安全輸送的方法呢?調查中記者發現,“儲能電站”或許將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
桂國才是一家光伏發電企業負責人,記者見到他時,他剛剛在西北簽訂一份儲能系統的建設合同,他們公司在甘肅的一個光伏基地,由于建了儲能系統,讓他們從并網的第三月便將棄光率下降了一半,這是因為儲能系統可以將未消納的電量通過電池組件儲存起來。
業內人士稱,儲能系統不僅能夠減少發電側的浪費,同時也能夠讓光電穩定地通過電網實現遠距離傳輸。因此,儲能系統的配備正在成為眾多光伏企業的剛需,從而其投入運營成本每年都在以15%左右的速度在降低。
在江蘇無錫的一家儲能站,五層高的樓房在每一層都放置了上萬組電池來儲存電量,而控制室則完成智能充電和送電的過程。負責人表示,他們在用電低谷時將多余電量低價買進,在高峰時期以稍高價格賣出,電站賺取其中差價作為利潤。雖然這里只有幾名員工,但卻支撐著每天2萬千瓦時的發電量,相當于一個面積上百畝的地面光伏發電站所發電量。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十多家上市企業布局了100兆瓦以上規模的儲能電站,截至2017年,我國已經投運的儲能電站累計達32.8G瓦。儲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重要支撐技術,正處于市場應用初期,相信未來伴隨著國家扶持儲能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以及儲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完善,儲能將會成為解決棄光問題的一個現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