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一個博士生的學位論文選題為‘論域名權的保護’,然而在開題時這個題目卻被‘槍斃’了,好多老師認為域名權怎么能被保護呢?現在看來,域名權肯定是知識產權,不亞于商標、專利和著作權。”北京科技大學知識產權中心主任徐家力回憶道。
“這可能是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知識產權領域的巨大沖擊。”徐家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大數據帶來挑戰,面對挑戰就有機遇,有機遇就有可能成功,大數據和知識產權未來會更加融合。
新技術中的戰略高地
如果說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是平面發展,那信息革命就是疊加發展,像浪潮一樣滾過來。大數據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又一個技術變革。現在,西方工業強國已經把大數據作為國家戰略,可見其重要性。
“大數據是新技術中一個具體的戰略高地。數據是有價值的資產,挖掘總能得到信息,研究任何一個數據的價值都不可想象。”徐家力表示。
他以北京交通為例。作為世界最堵的城市之一,如果充分挖掘大數據,就可以知道北京每天汽車流量、分布等各類交通數據,在做智慧城市建設的時候就能知道哪些技術應該加強,從而解決擁堵“痛點”。
總的來看,大數據具有海量性、多樣性、價值性和高速性等特點。就高速性而言,首先是數據庫的高速,很容易形成大數據;其次是高速利用,只要通過一定途徑,就能快速獲得大數據。
近年來,國內反復強調大數據對國家、個人產業的影響和沖擊,也越來越重視信息化。信息化帶來挑戰和機遇,國內也逐漸意識到大數據重要性,但在建設過程中,仍面臨很多制約瓶頸。
徐家力指出,一是數據隱私問題,互聯網發展非常快,法律卻比較落后,跟不上時代變化;二是數據標準和共享問題;三是技術標準。
實際上,讓人最頭疼的是怎么來保護數據庫?在中國,數據庫想被法律保護非常困難,因為更多的聲音認為專利是一種智力成果,但數據庫只是數據的收集,并沒有智力勞動創造成果。專家表示,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趨勢
大數據與知識產權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專利申請過程中需要檢索等工序,但數據是海量的、流動的,知識產權也是變化的,怎么對流動性進行保護?如何保護知識產權,如何利用大數據來監控知識產權?諸多問題亟須尋找答案。
可喜的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技術已經出現,據了解,國內已有機構開始做這方面保護,24小時對所有侵權作品在網上監控。比如一部電影出來,誰在網上非法下載、轉載、侵權都會被監控。
“現在,美國和歐盟對有智力創造成果的大數據是保護的,并不是完全不保護。也就是說,有一天,數據庫會變得像專利一樣。這是尊重每個數據庫。”徐家力說。
國內做得比較好的當數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前段時間建成的網上法庭為大數據提供庇護,這種進步給大數據和知識產權帶來新的機遇。
“大數據的創造是人類的智力成果,知識產權應該保護大數據。同時,大數據的智力成果也應該讓全人類共享,在共享中再保護個人隱私,使大數據能促進知識產權向專利技術進一步發展,這就是大數據和知識產權的未來趨勢。”徐家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