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各行各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和巨大的發展前景,眾多企業、機構乃至個人開始關注與區塊鏈技術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區塊鏈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具不確定性中文倫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陳云峰向《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在知識產權客體的認定上,區塊鏈技術知識產權保護仍然存在不明晰和不確定性。目前,區塊鏈技術專利主要集中于加密數字貨幣領域,而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簡單結合往往被認為不具有專利性。“比如,在A企業涉及加密數字貨幣的專利申請過程中,審核機構認為保管客戶的存款已長期存在于金融業務,而并非來自互聯網技術。”陳云峰認為,審查機構對專利中描述的通過計算機實施安全保管加密數字貨幣的方法認定屬于抽象概念,而非針對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這使得區塊鏈技術無法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
在申請程序和認定上,區塊鏈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同樣面臨挑戰。陳云峰進一步表示,如在專利申請上,區塊鏈技術在性質上可能被認定為商業方法,專利審查部門極可能將區塊鏈技術視為構成對特定邏輯演算或演繹方式本身的申請。另外,區塊鏈的技術發明如何滿足新穎性與創造性的要求,對于區塊鏈企業而言也并非易事。
如何保護區塊鏈技術知識產權
據了解,根據我國法律,目前對區塊鏈技術知識產權保護主要是著作權和專利權兩個方面。而工信部發布的相關《白皮書》,對區塊鏈技術的本質作出了定義,將區塊鏈技術視為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軟件的源代碼可以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
然而,陳云峰指出,著作權法對區塊鏈技術保護的弊端較為明顯。首先,由于著作權對新穎性的要求較低,因此其他區塊鏈企業可能會通過對該項計算機技術稍加修改,然后申請新的著作權證書,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護力度。再者,根據我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十六條規定,軟件用戶享有的權利較少,只包括安裝(或稱運行)、復制(個人使用)、修改(個人使用)三種權利。如果未經許可就對軟件進行不當復制、修改和演繹,使用者便可能構成版權侵權,從而使區塊鏈技術被侵權的可能性較高。
在專利權保護方面,根據我國《專利法》規定,專利權保護范圍包括計算機程序發明。“通常來說,區塊鏈技術通過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記賬技術優化產業鏈流程,其特征符合技術方案的定義,但實際申請的結果還需要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因此,并非所有區塊鏈技術都能符合上述專利申請的條件。”陳云峰表示,“專利權保護的優點是保護程度高,專利權人的權利也較大,可以在一定期限內擁有一定程度的壟斷權。但缺點也比較明顯,一方面,審核標準較高,不僅進行形式審查,還要審查發明的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審查結果往往存在不確定性。同時,保護期也比較有限,以發明專利為例,其保護期僅為20年。另一方面,發明專利保護范圍以權利人提出的權利要求的范圍為準,因此,如果區塊鏈技術企業不能對其技術應用范圍進行明確說明,那么,很可能會出現遺漏保護內容的情況。”
由此,陳云峰認為,在我國現有的知識產權法體系下,區塊鏈技術不僅可以得到專利權法和著作權法的雙重保護,甚至還可能享有包括合同法在內的全方位保護。但鑒于區塊鏈技術的特殊性,在目前的實務中,相對來說,適合區塊鏈技術創新配套的保護機制則是著作權法。“如果采用專利權法對區塊鏈技術或產品進行保護,很可能因為技術上的問題,導致整個區塊鏈體系受到損害,從而影響到專利權保護的有效性。”陳云峰表示,“對于區塊鏈技術這樣一個新生事物,如何解決在傳統體系下與開源發展之間的沖突,仍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