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的2018年7月18日,生態環境部通報5起監測數據造假案,三人被追究刑事責任。
對于環保數據造假問題,國家一直在加大打擊力度,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及機制。法律法規的完善對違法篡改監測數據和采取不正當手段干擾正常監測的打擊力度日益增強,極大提高了企業違法成本。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單純依靠完善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和打擊力度,沒有從根本上杜絕環保數據造假。
史上最嚴環境監管下,數據造假為什么屢禁不止?
環境監管不斷升級,環境監測檢測設備及技術也在不斷升級,但“環保數據造假”卻屢有發生。違法成本低而僥幸獲利價值高,這是絕大多數違法企業在環保數據造假問題上鋌而走險的主要原因。有輿論認為,在現有GDP考核機制和環保考核壓力下,一些屬地管理體制下的地方環保局,甚至是當地政府,會在環保數據造假等問題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另外,環保數據造假者的花樣翻新,基層環境執法力量不足,也給執法查處帶來了不小的難度。由于造假本來帶有隱蔽性,查處起來十分不易,這在無形中又增加了環保執法的工作量。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屢禁不止現象是關注的焦點問題,也倒逼我們思考:在互聯網+大數據的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如何防止企業環境數據造假行為的出現,確保數據的真實性?
發揮環保大數據技術應用優勢提供監管新思路
監測數據量多、面廣,面對各種隱蔽性的環保數據造假,單純靠人工核查數據、人工檢查已經不現實。在完善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改革環保體制的基礎上,要依靠科技手段不斷加強監測監管能力,增加“企業數據造假”難度。
2018年臨汾市環境自動監測數據造假事件在發現過程中,監測站視頻監控和數據存儲平臺自動識別異常數據及報警,就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其實就是環保大數據技術應用的典型手段之一。據了解,早在2016年底,全國環境信息技術與應用交流大會創新案例中《江蘇環保在線監控數據反欺詐分析系統》就針對數據真實性的有效甄別進行了系統化的研究和嘗試。系統依托基于大數據的采集平臺、存儲平臺、分析平臺和應用平臺,利用數據處理分析生態鏈,結合經驗算法和模型,實現對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的反欺詐智能識別,為環境監察提供精準的執法方向和科學依據,一定程度上補充環保人員力量配備,讓監察更高效、精準。該案例由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和江蘇神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報,并獲得2016年度全國環境信息技術與應用交流大會優秀案例獎。
智能視頻技術,給數據監測配備“守護者”
事實上,加裝視頻監控系統,是直接也是最有效防止人為干擾監測數據的方法之一。這好比給數據監測加裝“守護者”。基于污染源在線監控最新研究利用了智能視頻技術,利用視頻分析算法,實現人員靠近報警(防止弄虛作假),并自動抓拍圖片;排放流量/流速估算,與流量計等監測設備進行比對;對故障、異常情況報警,并自動抓拍。廢氣排放口智能視頻,主要對煙氣排流量/流速進行估算,實現排放趨勢匹配核驗;對煙氣色度評估,智能判斷是否處于正常合理區間。
風險控制算法模型讓假數據自動現形
“研究諸多案例不難發現,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主要有偷換樣本、篡改儀器運行參數、設置數據波動范圍、繞過儀器直接產生數據等幾個方面。”江蘇神彩科技對記者介紹道,“通過全面整合有關企業的縱向、橫向數據,繪制企業環境畫像,建立不同企業自動監控大數據分析模型,綜合自動監控排放數據、儀器運行和狀態數據等,建立的污染源自動監控大數據分析評價體系。系統利用特征抽取、機器學習等方法,從超標、波動、箱體、零值和工況等多個方面,實現污染源自動監控評估判斷和報警,實現污染源自動監控反欺詐分析。”
在現場進一步了解到,在線監控數據分析系統提供高級篩選功能,可精準定位污染企業,通過綜合的分析應用,得到每個企業的綜合評價,根據評價等級可指導環保管理者對企業管理側重、頻次及關注點進行預判,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
根據圖中抽查錨點,可以查看詳細的現場檢查記錄,由于企業箱體檢驗得分較低,通過一次現場檢查,發現了企業通過現場的工控機模擬產生數據,存在自動出數的問題,從上圖曲線中可以明顯看出:現場檢查、企業整改后,在線監控數據曲線恢復了正常。
借助企業環保畫像,通過數據間的邏輯、不同維度的交叉印證對企業監測數據的真實性進行甄別,為“點穴式”、“預判式”監察執法提供支撐,避免出現盲目的“地毯式”執法,將有限的環保力量集中到有針對性的工作中去,提高精準度同時提升監管質量。 該項技術通過結合智能視頻、“風險防控”算法、企業畫像等技術運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干預監測設備、監測數據情況的發生,促進數據真實性的良性發展,相信如果能真正結合到企業環境管理的日常規范手段中去,將有效保證自動監控數據反映出企業實際生產、減排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