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廣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提出的“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發揮制造業大省和互聯網大省的雙重優勢,深入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省、網絡強省和數字經濟強省。
一、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廣東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
(一)推動融合發展是提升實體經濟供給體系質量的關鍵環節。
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經過40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前20的經濟體和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基地,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戰場,當前,廣東制造業整體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中低端,發展質量效益不高,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僅居全國第6,迫切需要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將融合發展的重心放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上,引導和支持制造企業廣泛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進一步強化技術創新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產品質量,以信息化、智能化助力制造業新動能培育,為提升實體經濟供給體系質量提供動力支撐。
(二)推動融合發展是促進實體經濟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匹配的重要路徑。
近年來,廣東大力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居全國第一,然而新興制造業尚未形成支柱,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部分優勢傳統產業產能過剩,跟不上需求的快速變化。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助于制造企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多渠道、多方式獲取消費者消費信息、需求偏好。有助于更加精準地了解、感知、掌握需求的總量、結構和變化,把供給方、社會供給能力更有效地組織起來,實現供給與需求更好地銜接,保持供給體系彈性,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廣東部分優勢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路徑。
(三)推動融合發展是優化實體經濟資源配置和提升效率的必然選擇。
當前,廣東正面臨著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和東南亞等國低成本吸引制造業轉移的“雙重夾擊”,亟須轉換增長動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可以進一步促進技術、物質、資金、人才等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效率的流動和聚集,有利于廣東制造業更大范圍、更高效率、更加精準地獲取生產和服務資源,推動優勢資源向優質企業和產品集中,推動企業優勝劣汰,催生更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動能,轉換新動力,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生產效率。
二、廣東具備率先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基礎和優勢
(一)制造業基礎扎實。
廣東是制造業大省和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基地。2017年,全省實現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3萬億元,居全國第3位;制造業企業約3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4萬家。制造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豐富,部分產品和行業均全國前列,銷售產值居全國前3位的有18個行業;產業集群特征明顯,以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珠江東岸電子信息兩個產業帶為核心向東西兩翼和山區延伸,形成一批電子信息、家電家具、紡織服裝、裝備制造等立足廣東、影響全國的產業集群,通過產業轉移擴張打造一批覆蓋粵東、粵西、粵北的省級產業轉移園,并在佛山、東莞、中山等地市形成了集聚傳統產業、特色優勢產業的專業鎮。
(二)信息通信和互聯網產業支撐能力強。
廣東是電子信息制造大省,產業規模多年來位居全國第一。2017年,全省電子信息制造業銷售產值3.6萬億元,連續27年居全國第一。廣東擁有一批全球領先的軟硬件服務商和信息通信類龍頭企業,據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發布的2017年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名單,華為、TCL、比亞迪等25家企業入選,占1/4。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綜合發展指數均居全國首位。擁有廣州、深圳兩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4G基站及用戶數量、互聯網用戶數近年均居全國第一,已率先在5G領域開展技術試驗和布局,擁有10家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企業,互聯網發展指數全國第一,初步形成互聯網創新生態。
(三)融合發展取得初步進展。
2014年以來,廣東省財政累計投入120億元,推動2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以機器換人、設備更新為重點的自動化、信息化技術改造,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工業機器人產量超2萬臺,占全國產量的16%,新增應用工業機器人2.2萬。云計算、大數據、4K電視、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快速增長,助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國家級、省級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華為、美的、格力等制造業龍頭企業,騰訊等大型互聯網企業加快部署工業互聯網,阿里工業云總部、樹根互聯總部等國內外知名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落戶廣東,在融合發展資源建設、技術創新和應用等領域涌現出一批新模式和新業態,龍頭企業引領、上下游企業互動的融合發展體系初步形成。
三、務實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一)營造適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核心,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清晰路徑和重點領域。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加快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資源的最優配置,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準入限制,探索新型金融模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打造融合發展環境。著力搭建平臺、精準服務,推動資源精準對接,促進供需精準匹配。積極對接國家資源,加強全省統籌協調,強化省市縣聯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信息一體化建設,加快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互動融合機制,打造融合發展先行區、試驗區。
(二)夯實融合發展的網絡和技術基礎。
實施新一輪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建設高水平全光網省,推動國家網絡提速降費政策落實。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網絡,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支撐,加快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積極推進5G標準研究、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加快5G試驗網建設和應用部署;加快IPv6等核心技術攻關和部署,促進邊緣計算、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新興前沿技術的應用研究;加快發展移動物聯網(NB-IoT)。支持企業單獨或合作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面向不同行業和場景開發模塊化、低成本、快部署的應用服務、工業App,突破一批高性能網絡、智能模塊、智能聯網裝備、工業軟件等關鍵軟硬件產品,發展一批人工智能高端產品,夯實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的技術基礎。
(三)開展融合發展創新應用助力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
加快推動制造企業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施數字化轉型,重點在廣東優勢重點產業,遴選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分行業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典型經驗,樹立轉型榜樣;支持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示范,推動生產全流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采集、分析、應用,形成數據驅動新模式;推動1萬家工業企業“上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用工業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圍繞研發設計、生產設備管理、生產管控、市場營銷、工藝改進、能耗優化、客戶管理、供應鏈協同、設備租賃等環節,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帶動20萬家企業“上云”,降低信息化一次性投入成本。
(四)建設融合發展平臺培育骨干企業。
發揮龍頭企業引領示范作用,加快推動融合發展領域的共性技術平臺、公共服務平臺、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建設,著力打造具備較強效力的“跨行業、跨領域”以及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圍繞工業物聯網、邊緣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下一代網絡、信息安全等重點領域,培育發展一批工業軟件企業、解決方案商、工業互聯網平臺商和服務商。大力培育一批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全球領軍企業,加強政策扶持,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推動企業快速成長為行業“獨角獸”。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質資源,支持企業間加強合作,培育形成立足廣東、服務全球的服務平臺和資源。
(五)打造國家級融合發展產業示范區。
建設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形成高端企業集聚、產業鏈條健全、服務功能完善的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建設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加快示范基地信息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提升制造資源共享和產業協同水平,促進基地整體數字化網絡化升級;建設省大數據產業園,搭建“政產學研用”合作平臺,構建完善的大數據產業鏈;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區,打造集產業鏈、投資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
8月3日下午,2018(第三屆)中國大數據產業生態大會盛大揭曉“2018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自2016年開始,中國大數據產業生態聯盟已經連續兩年推出“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榜單。
產業的發展需要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的帶動。中國大數據產業歷經數年的發展,已經由萌芽期進入成長期,在這一過程中,一批優秀的骨干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推動中國大數據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和中堅力量。他們,不僅代表著中國大數據產業的現在,更是中國大數據產業未來發展的希望和重要驅動力。
為了表彰和鼓勵這些表現優異的大數據企業,中國大數據產業生態聯盟自2016年起推出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評選,希望借此展示國內優秀大數據企業的風采和成就。過去兩年,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榜單的出爐,得到了產業、政府、資本以及媒體等各方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2018年的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調研評選活動,從3月份開始,以廣泛而深入的調研為依托,歷經5個月的調研工作覆蓋了2000余家大數據企業,回收有效調研問卷約1300份,深入走訪知名大數據企業百余家,累積完成百余份大數據企業個案深度調研樣本,并整理出近40萬字的企業個案資料。
依托前期調研工作的順利開展,調研工作組組織了由知名高校、研究機構、行業用戶CIO、知名投資人、大數據企業領袖專家構成的專家委員會,對入圍企業進行多次詳盡的審議。本次評選不以企業規模為入選的核心考核指標,更加注重企業的大數據技術能力與行業應用之間的深度融合,對企業在大數據上的研發投入,大數據產品、解決方案及應用案例,大數據投融資需求及發展潛力等多個維度進行考核,覆蓋了中國大數據產業生態鏈上的各個細分環節。
在此基礎上,我們同期重磅發布了《2018中國大數據產業生態地圖暨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從基礎支撐層、數據服務層、融合應用層對中國大數據全產業鏈進行產業結構分析,并梳理出各個領域的龍頭企業,推薦入圍“2018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
鏈于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大型企業、項目落戶基地、園區,形成集聚發展、融合應用的產業生態,打造國家級融合發展產業示范區。
(六)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
大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創新,促進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與產業融合。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無人機、智能機器人、智能傳感器等融合新產品,以及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融合新模式,培育網絡支付、新零售、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融合新業態,培育智能穿戴、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等產業新增長點。推行“互聯網+”雙創模式,培育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發展一批省級“雙創”平臺和大型制造業“雙創”平臺試點,引導中小企業參與云設計、網絡協同制造、大數據營銷、網絡供應鏈協同等新模式,構建完善的融合發展產業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