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建設任重道遠。當前要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建設寬帶網,破除數字中國建設的瓶頸,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要加快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推進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將其滲透到各個產業、各種經濟活動,提高普及率。要大力推進社會事業數字化,推動社保、醫保、就業等信息的全國互聯互通,大力發展網絡教育、遠程醫療等,為人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的數字產品。要加快欠發達地區、農村地區互聯網建設步伐,減少城鄉、區域間的數字鴻溝,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的積極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昌祥:
對大數據實行全過程保護
隨著海量數據的進一步集中和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信息安全將成為大數據快速發展中必須面對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大數據與網絡安全密不可分。隨著越來越多的交易、對話、互動等在網上進行,針對大數據的網絡犯罪行為日益猖獗。其二,大數據是新的數據方法,因此對安全要求比較嚴苛。作為大數據匯集的主要載體,云計算平臺等的系統安全將影響大數據安全。其三,數據是有規律、智能化的,因此供應鏈的安全也備受關注。其四,數據的丟失、損壞等有可能造成系統性破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解決大數據安全問題需要進行制度化、體系化建設。對大數據實行全過程保護要做到:科學定級、全面建設,準確劃分保護系統、確定安全級別(評審、備案);開展等級測評,改進完善系統;要注重應急處理和備份;要構建大數據縱深防御體系,做到整體防御、分區隔離,積極防護、內外兼防,自身防御、主動免疫,縱深防御、技管并重。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 時建中:
數據交易須先確權
數據確權是數據交易制度性的根基,數據產權轉讓的前提是要明確權利到底屬于誰,權利不清晰就無法轉讓。在數據確權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隱私保護問題,對此,有必要區分隱私和隱私數據。需要注意的是,隱私數據的開放不等同于披露當事人的隱私,如何在開放隱私數據的同時保護個人隱私,需要認真思考。
同時,隱私的再分類與隱私數據的保護與開放等級劃分至關重要。在法律上要對隱私進行細分,針對不同的隱私建立不同的搜集、開放、交流程序,針對不同的隱私數據建立不同的保護等級。隱私數據的再分類和開放,核心是設定隱私的統一程序,以及不同隱私數據的開放范圍。
在數據交易時需要遵守以下規則:第一,搜集隱私信息必須經過隱私權人的同意。第二,無論是隱私還是隱私數據的開放,無論這種開放是有償還是無償的,開放者負有同等的保密保護義務。第三,隱私和隱私數據的法律,應該與風險的控制能力相互統一,風險控制能力越高的,應該承擔的責任就越大;獲利能力越高的,承擔的責任越大。第四,要并入刑事責任,并且創新具體的責任來保護、規范隱私數據的開放。第五,構建法律責任和相應法律制度時,需把法律規劃和大數據技術要求統一起來。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中國信息協會軍民融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王露:
建立與數字中國相匹配的管理體制
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有效應對、完全適應自主生態建設要求的大數據管理體制,主要表現在:缺少統一的網絡安全行政主管機構,難以形成統一的管理,加大了監管成本,降低了效率。缺少專門的網絡安全審查機構。政府對數據管控不足,對影響百姓生活的特大網絡企業數據的掌握利用不夠。
對此,建議提升黨對網絡空間安全的領導力,讓大數據更好地服務科學決策,重視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提升數據處理的分析和監控能力。健全數據管理的體制機制,設立能夠統籌、協調各相關方面的權威機構,統一資源。健全網絡安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建立跨部門的網絡安全機制,使各部門各司其職。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在關鍵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上實現更大突破,搶占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數字中國建設道路,建設自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