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大數據保障和改善民生,杭州又有了新作為——杭州目前正在研發 “市民之窗”,有望明年與市民見面。
據杭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介紹,“市民之窗”自助服務終端會向市、區縣(市)、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服務大廳延伸,也會布局在機場、碼頭、商場等人流集聚處,今后,市民辦證、辦事就能像在銀行ATM機辦業務一樣方便。
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不僅是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關鍵技術支撐,也撬動了杭州構建起一個新型政務服務體系,真正把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變成了“零距離”。
人類文明進步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張代表性的標簽:19世紀是煤炭和蒸汽機,20世紀是石油和電力。今天,最具時代標志性的新事物非大數據莫屬。大數據不只高在“云端”,也連著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在民生領域,每一秒都有海量的數據產生,收集、分析、運用、管理好這些數據,讓大數據更好地服務民生,是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
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精細化管理,都必須要培養“數據觀念”、應用好“數據思維”。對政府而言,數據資源是“放大鏡”,也是“望遠鏡”。對數據資源進行充分管理,不僅是政府為市民提供更優質服務的加速器,更是政府從被動管理變為主動服務的助推器,是轉變政府治理方式的“催化劑”。政府通過大數據分析,找準民生服務的難點、痛點、堵點,“解碼”公眾需求、實現精準對接,才能真正讓公共服務有溫度。在這方面,杭州有了不少的具體實踐。比如,蕭山區實現了120救護車等特種車輛的優先調度,一旦急救點接到電話,城市大腦就會根據交通流量數據,自動調配沿線信號燈配時,為救護車即時定制一條一路綠燈的生命線,并可減少對其他交通的影響。實際結果表明,救護車到達現場的時間比原來縮短了將近一半。
數據是信息化時代的“石油”。大數據之“大”,不僅在于容量,更在于對其價值的利用。利用起來的大數據就是“數據資源”。數據資源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資源。從2014年開始,杭州將“發展信息經濟、推廣智慧應用”列為“一號工程”,在信息經濟的高速公路上一路飛奔。就在本月初,杭州全國首個基于人工智能的數據資源平臺——“祥云”DRMS系統正式在上線。這一平臺,就是杭州城市數據大腦的全量、即時“數據倉庫”,這個“倉庫”將政府部門數據通過互聯網向社會開放,源源不斷產生的數據資源不僅釋放了經濟和社會公共服務價值,也必將源源不斷地為我們城市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