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驅動政府管理提升效率、數據促進傳統工業升級轉型、數據助推民生工程更加貼心……在日前舉辦的“2017中關村大數據日”中,與會專家向未來發問,大數據深度融入社會發展如何從“混沌狀態”走向“賦能時代”?
(圖片來源:互聯網)
所謂“混沌狀態”,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認為,新鮮事物或前沿技術從無序走向有序、從現狀走向創新會經歷一段轉變期。
“未來的世界是數據驅動的智慧社會。”單志廣說,大數據正處在“混沌”的邊緣狀態,即將迎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期。
大數據可以是觀察人類社會的“顯微鏡”“透視鏡”“望遠鏡”,可以跟蹤處理社會發展中不易被察覺的細節信息,可以通過數據融合拷問數據背后的本質信息,更可以為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信息。
目前,我國已形成中西部地區、環渤海地區、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東北地區五個大數據產業區。在政府管理、工業升級轉型、金融創新、醫療保健等領域,大數據行業應用已逐步深入。
以烏蘭察布為例,該地區常年平均氣溫是4.3攝氏度,蘋果公司、華為公司相繼在此建立大數據中心。該地區已把大數據作為戰略性新興支柱性產業,形成“草原上的云谷”獨特定位。
專家介紹,我國大數據資源整合速度正在加快,各組織機構共享開放的意識也在增強,一批創新型的大數據技術公司正茁壯成長。
據了解,已有創業團隊利用共享單車使用數據優化電子圍欄管控平臺、利用電子地圖數據痕跡優化交通信號燈時間等。阿里云大數據高級架構師仇冰雪介紹,在阿里余震捕捉人工智能大賽中,已有團隊利用大數據方法成果找到地震余震捕捉的解決路徑。
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常務副秘書長張濤表示,大數據在治國理政領域應用前景廣闊,可以幫助政府部門依據完整信息、科學決策。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結合也將產生顛覆性的生產力變革。同時,大數據思維引導下的產業融合將打破原有產業的不平衡與產業發展之間不平衡的問題。
但同時,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也面臨非法數據流通、個人隱私泄露等問題。數據割據、數據孤島現象依然存在,成為阻礙數據開放、融合、流通的主要因素。
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秘書長趙國棟認為,消除數據割據、數據孤島現象,僅僅依賴各地方、各部委的行動還遠遠不夠,需要全國性的數據采集、匯集、應用的機制。他說,應把大數據思維集中融入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安全保障中,以合理機制打通數據壁壘,惠及全國各區域、各系統。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局副主席王露介紹,應選擇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切入點,在精準扶貧、生態環境治理、城市規劃等民生領域設立大數據公共服務重大項目。在社會治理領域,加快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國家征信系統。在經濟治理領域,深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