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外電報道,英國數據保護監督機構(ICO)正式對優步2016年用戶數據泄露事件展開調查。優步向ICO承認,信息泄露事件影響到了約5700萬全球優步用戶,其中包括大約270萬英國用戶,泄露的內容包括用戶的用戶名、手機號和電子郵件地址等。優步因未及時向監管機構披露信息泄露事件,將被ICO處以最高50萬英鎊罰款。同時,優步正在遭到美國多個州的調查和訴訟,正面臨更多的懲罰性罰款。
無獨有偶,近日國內也曝出在美上市的互聯網公司趣店的百萬學生信息被泄露,目前這些數據已在黑市叫賣,叫價近10萬元。據稱被泄露的信息非常全面,除學生借款金額、滯納金等金融數據外,甚至還包括學生父母電話、男女朋友電話、學信網賬號密碼等隱私信息。數據按照省份單獨拆分,每份文件包含數萬條數據,以江蘇省的數據為例,共錄入信息51289條。據傳,半年前就有人售賣趣店學生數據,但趣店尚未正面回應事件,同樣目前也沒有看到監管機構介入調查的消息。
大數據時代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有目共睹,但個人信息泄露事件也不斷出現,洲際酒店、凱悅酒店系統相繼被黑,先后有1000家以上的酒店用戶數據遭泄露;必勝客、麥當勞等連鎖餐飲數十萬用戶數據被泄露,信息時代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顯然已刻不容緩。
優步和趣店事件,至少給我們提了兩個醒,首先是個人信息泄露事件該由誰來監管?不可否認,發達國家對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機制比較健全,一旦出現事件,相關部門會聞風而動,主動調查是否涉及其保護范圍內的公民利益,而國內對此類事件的處理,則主要依靠警方,而且還是在當事方報案的情況下,警方才會介入調查。對信息泄露主體的責任追究不多,甚至是沒有追究,這在某種意義上讓很多企業沒有承擔起應該承擔的用戶信息保護義務。因此,明確企業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責任,明確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是當務之急。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大數據時代企業究竟可以收集哪些用戶數據?能夠使用哪些數據?大數據的邊界究竟在哪里?絕對不能讓一些企業打著大數據的旗號,肆意收集用戶的個人隱私和信息,不僅濫用,還隨意泄露。據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中國76%的網民收到過詐騙信息,54%的網民認為個人信息泄露嚴重,37%的網民因收到各類詐騙信息而遭受財產損失。近一年的時間,中國6.88億網民因垃圾短信、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經濟損失估算達915億元。
可以說,要從根源遏制電信和網絡詐騙,先要保護好個人信息,不能讓精準的個人“畫像”毫無保留地暴露給所有人,被騙子利用。反之,這就要求包括BAT等巨頭在內的互聯網企業收集個人信息要有邊界,要有法律責任。事實上,互聯網巨頭們已經開始讓我們沒有隱私了,很多時候我們在手機上查個東西,第二天打開電腦就會看到百度和淘寶給我們推相關的商品,這究竟是大數據時代的便利、人工智能的福利,還是隱私被濫用,已經是難以界定了。
所以,大數據時代,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的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邊界究竟在哪里,不僅是互聯網巨頭們要考慮的問題,更是監管機構乃至每個公民都要思考的問題。